初识上海音乐出版社总编辑费维耀,他还沉浸在组建成立“中国音乐出版物发行联合体”的快乐之中,等到我对他自1989年起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进入上海音乐出版社工作的经历大致了解之后、在我们的交谈快结束时,他竟然说,下午要去上海交大听一个营销报告,第二天将启动ISO9001的质量认证,邀请专业人员进驻上海音乐出版社开始工作。这太令人鼓舞了。由此,我对费总的认识也就递进了不少。
费维耀成为一个音乐出版人,有着他的专业背景,他是音乐学系的毕业生,先是任音乐舞蹈编辑,1997年任声乐器乐编辑室主任,1999年任副总编辑,2000年主持工作,2004年任总编辑迄今。从学音乐到做音乐出版人,一步一步走向新境界。以他音乐+出版的专业背景,他在音乐读物出版这个层面做的游刃自如:
2005年出版新书180种,重版486种(次)、销售6000万元(不含教材1000万元),2006年计划新书200种、重版500种(次),销售递增1000万元,52位员工在市场营销部、图书编辑部、音像编辑部、期刊编辑部和总编办公室“四部一室”紧张而愉快地工作着。
音乐、美术的繁荣和大众化是社会进入良性发展的一种标志,每年十万琴童学琴给音乐出版带来的生机远远持久于教育扩招产生的教材销售大热。顺应这种大势,费维耀在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文艺、文化、音乐三家)时提出的“把大的做小,把小的做大”的框架下,从2000年始至今,在“做大”中成效显著:
打破音乐理论、作品、教材各占三分之一的出版态势和编辑室分工,以项目负责制的集体策划、团队合作、整齐亮相的“快”出版改变了传统的现在仍为大多数出版社沿袭的一个系列、单兵作战、多年完成的“慢”出版。这样的改变,使编辑的个人积极性和团队进取心获得了张扬,整套书可以不等两三年而一并推出,“对内讲合作,对外争市场”,这种快节奏的变化在费维耀的指挥下,早已驾轻就熟。
寻找书配碟的新套路。我们习以为常的是一套音带或CD附有一页歌本。但是,上海音乐出版社使视与听在一个新界面结合,在音乐图书从纸质化、平面化读本转换成立体化、综合化碟书方面,在同类出版社中走的早,做的有规模。费维耀说,音乐图书是记录音乐的书面载体,是一种纸质“复制”,曲谱才是音乐图书的核心。我想,音乐本身口口相传,只是有了聪明人才开始记谱、读谱,如果没有声响、没有听觉,不离谱才是一种异样。费维耀的创新也在于他有上海文艺音像出版社总编辑的头衔,这个社现在还是上海音乐出版社的一个并行单位,也由费维耀执掌。
音乐人口增长,市场容量扩大,于是,低折倾销、大面积盗版、同质化现象严重,收款无账期,退货无商量的难题同样出现在费维耀周围,看他何以破解。去年建了网站,将在网络销售上有所表现。而且,一些国际品牌的音乐出版机构现在的网络销售已是传统销售的10倍,费维耀知道这种状态也会在中国出现,准备组织专人把中国地图上出现的200多家各类音乐院校走一遍,建立直销终端,逐步改变没有终端名单、找不到终点、不知市场深浅的现状。不要以为费总对“音联体”的热衷就是他对未来市场的全部寄托了,这只是他的一次“亮剑”而已。
去年,新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提出了逆水行舟、不进而退的总思路,针对费维耀更是提出了“慢进也是退”的观点。结合多年的积累,在市场做终端的同时,产品做多维已经成为上海音乐出版社的新概念。
现在,音乐人口大增,但重技轻音明显,表象、技能和技巧类图书充塞市场。上海音乐出版社和文艺音像出版社的大目标是“十一五”末期动销新书1500种,销售达1个亿。在表现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优秀音乐这两个方面作努力,从上海向内地发展,由各国向上海聚集。
费维耀努力地工作着,把握或者说驾驭音乐图书出版的良机,每天开着自己的尼桑,充满激情、充满着对音乐的畅想而准备着上海音乐出版社五十大庆,期待着为六十大庆而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