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首先是读书人与爱书人

    这个专栏名完全袭用了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系M.H.艾布拉姆斯教授出版于1953年那部名著的书名《镜与灯》,而之所以要如此完全袭用一是因为二十余年前读这样一部纯粹的文艺学专著,深为作者竟然用这样如此诗意且又如此贴切的三个字命名而钦佩不已,且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二是这三个字背后的意境与笔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吻合。入出版行逾十年,虽不敢以“老江湖”自诩,但学会的或没学会的、看得懂的或看不懂的、理解的或惶惑的、喜悦的或郁闷的甚至愤怒的……终究也是经历了不少。十余年来,终日陷于忙碌之中,踉踉跄跄跌跌撞撞地跟着潮流裹着时事一路奔波,美其名曰做出版干事业。真的如此?出版到底是什么?出版人到底应该啥模样?确有必要静下心来打开灯对着镜子仔细端详一番。 
  以“出版人”为拙专栏开篇,大抵也就划定了它的话语范围,从细节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从案例到归纳,有亲历、有旁观,但凡与出版行为和出版人行为相关的种种种种皆为内容。 

  既然拙专栏将以“出版人”为核心展开,那不妨先行框定一下本人对 “出版人”内涵的理解:“文化人、职业文化人、文化商人,这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就是我心目中的出版人”。如果对此再作进一步阐释的话,我更愿意将“文化人”二字作为“出版人”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而成为“文化人”的第一要义则在于他必须爱书读书,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出版人首先应该是读书人、爱书人,再退一步讲:我心目中所尊重的出版人一定是那些读书人与爱书人。 

  这样的理解在以往当然不会有任何问题,我们也可以回望现代出版史上的那些成就卓越的出版大家,没有哪一位不是视读书为生命的爱书人,没有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有的本身甚至就是某一领域大师级的人物。然而在当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样的理解似乎正在被动摇,而作祟者就是那只所谓“看不见的手”——市场,以至于有人将出版人首先理解为一个商人,一个所谓懂经营懂市场的管理者,以至于现在确有一些读书甚少乃至不读书、不爱书者也堂而皇之地以“出版人”的身份在出版业内呼风唤雨,我们一再听到这样的“出版人”口若悬河般的宏大叙事,就是听不到他说过哪能怕只是一本书,感受不到他对书的一点点情感。我完全不否认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人的商业属性,也完全承认现代出版人需要懂经营懂市场会管理,但这一切与读书爱书与否并不构成替代关系,只不过是传统出版人的知识结构在现实面前所必须的一种拓展。而这样一种拓展更需要出版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很难设想一个读书甚少乃至不爱书、不读书者能否真正地懂得经营书管理书?也很难设想一个在自己的出版专业领域完全外行者又凭什么去经营?要知道出版人经营的全部产品就是内容,是文化而不是一般的物质。因此,对读书甚少乃至不爱书不读书却依然在出版业内呼风唤雨的那些“出版人”,即便一时间也完全可能将出版业搅动得风声水起,但在我心中,他们的一切莫不充满了喜剧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