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乙艺术人生忆巴老:和他“握手”非常浪漫

《艺术人生》明晚推出特别节目,舒乙讲述现代文学馆轶事。 

  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诞辰101周年的纪念日,为再现巴老辉煌的一生,央视《艺术人生》明晚将播出“铭记巴金”特别节目。记者前天在北京丰台体育中心演播室参与了节目的录制,聆听了老舍之子舒乙等讲述的与巴金之间难忘的故事。 

老舍请吃烤鸭  巴金老舍有着深厚的友谊,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老舍之子舒乙回忆,他最后一次见巴老是在1999年,那时巴老身体已开始不好了。“我父亲健在的时候,他们经常在家里一起聊天,聊的大多是关于文学和老朋友的事情。记得当年巴老开人大、政协会议,父亲身为北京文联的主席,总要尽地主之谊。现在博物馆里还留有便条,‘老巴,你来了我请你吃烤鸭,全聚德的,由梅兰芳先生作陪’。”

拓手印与读者亲密接触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每扇玻璃门上都拓着巴老的手印,读者来此就能与巴老亲切地“接触、握手”。舒乙说:“建立现代文学馆是巴金晚年的重要思想,巴老也说这是一生中最后的一件大事,比写五本十本回忆录都重要。后来我们就想把他的手模给拓下来,我买了一堆橡皮泥,到上海去找巴老拓手印。当时他骨头都疏松了,我生怕把他按骨折了,他的手特小、特暖,而且伸不大直。”主持人朱军现场展示了巴老的手模,谈到这个创意的由来,舒乙说:“巴老从开始写作到拿不动笔为止,这只拿了一辈子笔写文章的手能留下来,和喜爱他的读者有亲密的接触,这是非常浪漫的一件事。” 

为托尔斯泰故居之花所动  舒乙1991年去托尔斯泰故居参观时,因为知道巴老特别喜欢托尔斯泰,所以就采摘了一些野花,并且随信寄给了巴老,让巴老十分感动。“我把花夹在书里,回去以后完全干了,但颜色没掉。因为巴老在《随想录》里多次提到托尔斯泰,我想这个对他有用。”舒乙不久收到回信,他没想到手已不太听使唤的巴老居然花了个把礼拜给他写了这封回信。舒乙回忆道:“他说做梦也没想到,我寄花给他。他说老托尔斯泰的晚年力主言行一致,但这一点非常难,他想做又做不到。接到我的花和信后,虽然自己是个老病人了,但是还要继续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再版书稿酬捐给文学馆  当朱军提出有文章对巴老也提出质疑,说他少小离家,让大哥支撑着家,后来大哥自杀,巴金未能对家尽到很多责任,是因为他情感过于冷漠等。舒乙透露,其实巴老是个很热情、很爱奉献的人,并讲了巴老的一个故事。“在现代文化馆的开馆典礼上,他自己要求当主持人,可上台后他却先掏出一个报纸包递给我。打开来一看,全是人民币,有整块的、有毛票,还有钢币。这时候,他才解释这是前一天晚上某一个出版社给他的稿酬,就是再版书的版税,他发过誓,再版书的版税稿酬有一笔算一笔,都要捐给文学馆,他真的这么做了。我能感受到他的内心完全是一团火,真像他说的有一分力、有一分光、有一分热全部献给国家。” 

记者手记  在这场没有鲜花、没有蛋糕的“生日晚会”上,欢笑伴随着眼泪,思念陪伴着深情。从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地远道而来的,巴老生前的亲朋好友、热心读者们,共同回忆、讲述、“阅读”了巴老的一生。 

  为了配合这场与众不同的追思会,《艺术人生》栏目一改往日标志性的粉红色调舞美,而换上了凝重、深沉的蓝色舞美。会场四周,以巴老、萧珊及其家人为主的多幅大型喷绘错落有致,十字交叉的舞台边缘和正中也分别摆上了从中国现代文学馆借用的珍贵道具。这其中有巴老在上海时使用过的桌椅,也有巴老捐献给现代文学馆的大量宝贵藏书……这批“文物级”的道具,成为迄今为止该栏目组使用过的价值最高的一批道具。 

  已经年过八旬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动情地朗诵了《怀念萧珊》、《愿化泥土》和《我的幼年》三篇巴老作品的片段。连夜乘飞机赶来的著名配音演员乔榛、丁建华朗诵了根据巴金作品《家》改编的电影台词片段。曾经在《寒夜》中扮演过汪文宣的许还山,专程带着1984年拍戏时的剧组人员与巴老的珍贵合影从西安赶来。20多年过去了,许老师仍然是对当时那个不善言词而又诚挚可爱的老人记忆犹新。在《把心交给读者》的片段朗诵中,他仿佛真的再一次感受到了巴老的诚心,而这恐怕也是所有观众能够在节目中将亲身感受到的。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