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的漫画很有生活气息,是当年现实生活的缩影。但是一些漫画,没有老上海经历的人不一定看得懂。例如《新三百六十行》中的《罗宋人卖肥皂》。我少年时住在虹口区,课余跑到四马路(今福州路)山西路口泰东书店的转角处,常常会看到罗宋人站在肥皂箱上,向行人兜售肥皂。如果你不买,那人马上奔过来,用肥皂强行涂在你的身上,然后向你要钱。不给钱,他就耍无赖,一直缠着你把钱拿出来为止。所以我们一看至II汶种人,就绕个大圈子,尽量避开。
现在,上海许多人都有着浓重的怀旧情结,因此出版了些关于老上海的书,有老弄堂、老洋房、石库门、老建筑、大亨、海上闻人等等。关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生活的书,有茅盾的《子夜》、夏衍的《包身工》、于伶的《花溅泪》……还有电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新女性》、《桃李劫》、《风云儿女》等,至今,已成为反映旧上海的传世之作。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热血》、《春天里来百花香》、《四季歌》等,是代代传唱的怀旧金曲。
被称为老上海的老作家沈寂就写过上海大亨、上海大班,并亲自将它们写成连环画文本,请戴敦邦和孙愚画图。沈寂还主编过《三百六十行大观》,约著名画家戴敦邦、贺友直、韩伍画插图,还有一本《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都很受人们欢迎。
一些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外国画家,在旅沪期间,绘下了不少关于上海滩的漫画。如奥地利的画家弗利德里希·希夫(niedrich Schiff,1908—1968),于1930年到上海,一直到1947年才离开。他创作了大量描绘上海社会生活的速写画和漫画,在上海、香港和维也纳的报刊上发表。希夫的笔下,有苦力、贫民、失业者、乞丐、小贩、妓女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底层的人们,也有帝国主义分子、官僚、买办、投机商、军警、流氓和大大小小的统治人物。1998年8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奥·卡明斯基著文、钱定平编译、希夫作画的《海上画梦录——一位外国画家笔下的旧上海》。2003年8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希夫的书,叫《老上海浮世绘 ——奥地利画家希夫画传》。该书的作者是“奥地利对华友好及文化关系促进会”的主席卡明斯基博士,由王卫新翻译。两书选入希夫画的旧上海漫画。中外许多著名画家笔下的上海滩,组成了上海滩众生相的画史长廊。
上海是个海,海纳百川,风云变幻,深不可测,所有有作为的文学家、艺术家,都可以在这儿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传世之作。
现在丁言昭和余之为这本《上海Memory——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写稿,是一次有现实意义的合作。相信这本图文并茂的艺术读物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赞赏。
2005年1—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