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名著《寒夜》手稿本近日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15日上午在上海书展上举行了首发式。
1944年秋冬之际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这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是反映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平民生活的最重要作品之一。巴金写得十分投入,始终与笔下人物在情感上保持一致,其手稿非常直观地印证了这一点:大开的稿纸上,龙飞凤舞、文不加点,潇洒流畅,让人体会到下笔万言、汪洋恣肆的奔腾之感。
《寒夜》手稿逃过战火的烧掳、岁月的剥蚀,能够基本完好地保存至今是文化界的一件幸事。解放后,巴金先生将这部手稿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
读《寒夜》手稿本可以发现,小说发表后,巴金曾经做过两次较大的文字修改,一次是1947年3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初版本的时候,另一次是1960年底在成都编辑文集第14卷时。1982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时,作者在文字上作了个别修改。在修改中,巴金除了将一些带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半晌”改为“半日”或“半天”外,大多做的是减法,减去一些含义重复的句子。
据悉,《寒夜》手稿本是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计划出版的巴金手稿集中的一部,以后将分期分批出版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巴金先生的手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