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巴金与友人来往的珍贵书信首次发表

  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主办,陈思和、李存光主编的《一粒麦子落地——巴金研究集刊卷二》日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本卷集刊收录了巴金致胡絜青、赵清阁、杨苡、苏晨、李国炯、文栋臣等人的珍贵书信,并首次披露了最新整理的方令孺致巴金、萧珊书信等稀见史料。

  据巴金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介绍,方令孺致巴金、萧珊的书信共有十八封,信的原件由巴金先生亲属提供,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组织整理。书信的时间跨度从1959年到1966年,基本都是在“文革”前写的。当时方令孺在杭州,担任浙江省文联主席。周围的许多作家都在写“大跃进”等题材,方令孺也很想参与到时代大潮中去,但又苦于融不进去,因此在信中向她在上海的好友巴金、萧珊夫妇倾诉心境。这批信都写得非常抒情,可当作独立的散文来看。这批信揭示了方令孺作为一位处在时代大潮之外的作家的复杂心境,这对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这段历史,具有相当重要意义。

  巴金致胡絜青、赵清阁、杨苡、苏晨、李国炯、文栋臣等人的珍贵书信,都是近年来巴金家属和巴金研究会陆续收集整理到的,均未被收入《巴金全集》,其中巴金致杨苡的五封信本报2004年11月19日头版独家首发。巴金在一封写于1988年11月20日的信中谈到:“文代会开完了,有人说并未开得一团和气,倒是一团冷气。开幕前郭玲春两次打来电话要我发表意见,我讲了几句,都给删掉了。我讲的无非是几十年前开的“双百方针”的支票应该兑现了。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哪里来的“齐放”和“争鸣”?!之类……”这些内容对研究巴金当时的思想以及他对当时文坛现状的观点态度,均有重要意义。

  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巴金1992年致外孙女端端的一封信,反映了巴金对青少年教育和成长的关心,信中巴金继续关注“讲真话”的问题,并且透露出巴金对自己晚年巨著《随想录》的看重:“你不读它们也行,最好挑选其中的一部分读两遍,你不会后悔的。”这批“新刊巴金文选”中,以巴金致李国炯的信数量最多,从中既可反映巴金家族的一些情况,更显示出巴金对大哥子女的特别照顾之情。

  《一粒麦子落地——巴金研究集刊卷二》是巴金先生逝世后出版的一卷年刊,在正文的前后分别刊有巴金先生的多幅照片和《巴金谈人生》《最后的话》等手稿,以表达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深切怀念。在“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中,刊出了最近三年来巴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不同角度梳理巴金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其中,法国汉学家安必诺的论文《巴金在法国的接受》,颇值关注,文章考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法国对巴金作品的翻译、评介和关注情况,文末附完整而详细的法国翻译巴金的作品目录,计有16页之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