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Faust)又称浮士德博士,在西方民间传说和文学里,关于他的故事是最负盛名的传奇之一。浮士德是德国一位巫师和星相家,传说他和魔鬼结盟,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知识和强力,由此演绎出一系列罪恶和奇迹。历史上似有浮士德其人,且不止一个。据说他们死于1540年,留下了一些乱糟糟的有关巫术、炼丹术和占星术之类的传说,大都与神学、降神术、妖术、魔法等有牵连。浮士德被说成是玩弄卑劣的、骗人的把戏的人,可谓声名狼藉,但是路德派教士却不这么认为。浮士德死后,一位无名氏撰写了第一部星相家的故事集《浮士德》(1587),浮士德于是名扬天下。这部故事集在中世纪被多人重述,作者把主人公浮士德描绘成具有阴暗心理且冷酷无情的人,并虚构了野蛮的、狠毒的魔鬼墨菲斯拖菲里斯(Mephistopheles,简称墨菲斯拖)作为浮士德的姻亲。“墨菲斯拖菲里斯”一词可能源出希伯莱文,其本义是指说谎者、否定者、破坏者。德国启蒙作家莱辛在他的未完成的剧本(1784)中拯救了浮士德,认为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是高尚的行为,并设法使之与上帝和解。
德国大诗人、剧作家、自然科学家、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歌德(1749~1832)继承了莱辛的道路,他花费了将近60年的时间,构思和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浮士德》。在歌德的笔下,浮士德被塑造成一个启蒙思想的代表,决心和旧习惯、旧思想、旧生活决裂,极力摆脱中世纪式的书斋。经过各种磨难和悲剧,他的灵魂得以净化、赎罪和拯救,最后在改造自然中悟出智慧的结论——“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歌德也赋予魔鬼墨菲斯拖以深刻的意义:魔鬼代表虚无和消极,时时引诱浮士德加深罪恶,处处阻止浮士德上进,但却以失败告终,这反倒从反面激励了浮士德顽强进取的精神。
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中的“天上序幕”是全剧的总纲。在这里,歌德借墨菲斯拖向上帝介绍之口,道出了浮士德的终生追求:“不错!这傻瓜为你服务的方式特别两样,尘世的饮食他不爱沾尝。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也一半明白到自己的狂妄;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又要求地上极端的放浪,不管是在人间或天上,总不能满足他深深激动的心肠。”——这就是勇于探索、无私奉献、自强不息、永远进取的“浮士德精神”。相形之下,16和17世纪以来的古典科学家(时称自然哲学家)以及现今的部分纯粹科学家,不都或多或少具有这样的浮士德精神吗?他们不都是“为科学而科学”,“为真理而真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智力领域的战士吗?
也许是由于起源学上的原因——天文学脱胎于占星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也许是传统的文人学士的蛊惑宣传,也许是二者兼而有之,浮士德与魔鬼缔结契约、出卖灵魂的流言长期绵延不绝。科学被视为邪恶的技艺,科学实验被看作是与神秘力量和魔法相联系的(要知道,直到19世纪,化学实验室还因之建在石头拱肋结构的地下隐秘深处),科学家则变成像女巫一样的魔法师,用不正当的手段攫取知识。因为科学家致力于以非寻常的方法干预自然,揭示自然力,反对上帝的意志,这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乃至灾难性的后果——自然应该是“听任它所是的样子”。于是,科学家为满足他对世界和人的本性的好奇心,就要付出以他的灵魂作抵押的代价。人们为科学担忧,而且对科学家抱不信任和不喜欢的态度,乃至激烈批评和强烈地反对科学。从近代科学诞生直到21世纪,这种隐忧和抵触情绪始终与科学结伴而行。
人们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因为科学知识的误用、滥用和恶用,的确可能招致恶魔般的祸患,因为科学总是在伴随天使和魔鬼的较量中进展的。更何况,思想糊涂或意志薄弱的科学家也容易被魔鬼引入歧途。在剧中,墨菲斯拖把引诱浮士德的打算明确地向上帝和盘托出:“假如你慨然允许,我将一步步地把他引上我的魔路!”况且,上帝也十分清楚:“只要他还活在世上,我对你不加禁阻,人在努力追求时总是难免迷误。”
就这样,墨菲斯拖与上帝打赌:他定要设法把浮士德引向魔路。不过,上帝心中有数:他相信人心中的善意一定会战胜邪恶,墨菲斯拖必输无疑。他对墨菲斯拖坦言:“可是你终究会惭愧地服罪认输:一个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一定会意识到坦坦正途。”上帝同时也表露了他释放魔鬼与浮士德结伴的缘由:“人的活动太容易弛缓,动辄贪求绝对的宴安;因此我才愿意给人添加这个伙伴,他要作为魔鬼来刺激和推动人努力向前。——可是你们这些真正的神子啊,应欣赏这生动而丰富的美!那生生不息的造化,将把你们纳入爱的范围。世间事尽管云谲波诡,要牢牢地绾以持续的思维!”看来,这位上帝倒真是全智全能:既懂得“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的辩证法,也洞悉美、爱、持续的思维是人类摆脱困境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