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出售国有股的决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沪深股市跳空高开,人声鼎沸。与此同时,市场上关于国有股减持的争论又起。在此,我们听听这一话题中心人物陈淮博士的看法。
停止国有股减持消息发布后两天,沪深市场的表现似乎印证了前一阵流行的“深沪股市深幅下跌源于国有股减持”的解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局长、陈淮博士曾提出的“股市下跌与国有股减持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的观点一时间遭到不少人的反驳。 此外,证监会喊出“暂停”后,著名股份制专家刘纪鹏称此举标志着“资本市场建立纠错机制的开端”,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对所谓管理层“知错能改”的态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吴晓求更指出:“证监会叫停国有股减持,并非暂停,而是就此停止。” 究竟如何评价国有股减持暂停?股市反弹真的是因为“国有股减持暂停”?记者特地采访了这几天来财经人士话题的中心人物陈淮,听听他的看法。 《理财周刊》:证监会暂停国有股减持后,市场反应热烈,许多专家在网上发表文章,对您的“近期股市下跌与国有股减持无关”、 “减持国有股没什么难的”等观点进行商榷,对此您有何看法? 陈淮:首先我申明,有媒体说国有股存量发行方式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策划的,说我曾参与方案制定,这完全是误传。迄今所有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制定及调整,包括配售、存量发行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及其专家从未参与制定,出台前也从未被征求过意见。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发表的意见均只是学者个人看法,所提建议只是供有关部门参考的建议。所有有关决策信息我们都是和市场在同一时间知道的。 此前我在有关国有股存量发行问题的文章中,开宗明义就有一段话:“这里的‘国有股减持’专指6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存量发行’减持暂行办法所涉及的范围,不包括此外‘国有股减持’的广义问题”。因为谁都知道,国有股全流通和存量发行对市场的影响程度是两码事。一些评论人的商榷故意忽略这段话,把这两者混淆起来大讲“国有股减持”对市场的影响。我认为实际上市场中很多人被这种声音误导了,把存量发行的价格当成了国有股全流通的价格预期。 存量发行是一个具有明显缺陷的办法。我早就在相关文章中用超过三分之一的部分着重分析了这一点,明确指出这个办法不可能解决减持的任何一个根本目标,也不可能成为减持的主导方式。有些故意断章取义的借题发挥其实矛头是另有所指的。 《理财周刊》:您对于这次“暂停”行为本身有何看法? 陈淮:我迄今仍认为存量发行本身的市场化取向没错。但市场化有多种方式。目前具体到这种方式的条件显然不充分。因为主体部分的减持方式没有明确预期,少量、局部的减持方法很难为市场所接受。99%部分的价格没有明确说法,1%部分就没有先实行起来的条件。而且既然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为这个问题继续付出代价没有意义。因此我非常赞成暂停这个方案。 《理财周刊》:您现在看来,究竟是是什么原因导致股市大幅下跌?后市走向如何? 陈淮:我仍然认为国有股存量发行最多只是股市下跌的一个借口或导火索。市场运行自有其内在规律。前期揭露出来的大量寄生于制度缺陷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所作所为才是伤害市场的根本原因。此次暂停前最近很多人呼吁重视资金链断裂问题,这个问题并未因存量发行暂停而消失。 很多人说暂停后马上上涨证明了存量发行是“元凶”。我认为未必。暂停带来的上涨究竟能维持多久,还要看市场能否经受住随之而来的融资规模的考验。而且目前各路资金究竟是趋向于“逢低建仓”还是趋向于“拉高出货”,恐怕还多有意味深长之处。因为委托理财的风险已经给了参与者们一次深刻教训,规范市场对违规资金的查处也决不可能就此止步。 《理财周刊》:您认为国有股减持将来会采取怎样的方案? 陈淮:我认为,国有股减持问题不可能依靠目前市场中的资金找到根本解决办法。目前的市场资金总量不可能满足这样一个大规模的产权交易过程。这个观点我早在2000年时相关政策建议中就反复强调过的。我至今认为,债市、股市、中介机构的全面安排才有可能找到答案,在市场外寻求资金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认为缩股、回购、配售等方法都是好方法,但和存量发行一样,这些都只是从个股、局部出发的思路,不可能解决全局性问题。我过去说过的发超长期的“社保债”、“减持债”以及通过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引入银行资金等都是从场外寻求资金的办法。 我认为最终解决减持问题仍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由谁(包括政府)事先确定价格的办法都是坏方法。任何人为定价方式都一定会导致寻租、腐败和不公正。但市场化方式是可以多级、多层次逐步释放风险的,并非只有一次拿到市场上趸卖的一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