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的路不平凡,理财的品种真精彩。谨慎的投资人在2002年并不寂寞,因为理财像个万花筒,它炫,它酷,它迷人眼…… 即将结束的200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宏观经济整体表现“出乎意料地好”;这一年又是中国入世的第一年;这一年里一些重大经济活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到我们的财富。盘点回顾今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对于2003年我们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作出科学的、理性的投资理财计划也许会有所帮助。
炫之1 停止减持国有股 政府“纠错”有历史意义 6月24日,一个会被载入中国证券市场史册的日子。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与此同时,暂停了近两年的国有股协议转让再度启动。 之所以说这项决定具有历史意义,是在于政府终于有勇气“纠错”,听取了民意,否定自己的重大决策。这在以往政府行为中是难以想像的。但也有观点指出,政府此举有“托市”之嫌,因为在国有股减持消息发布后,股市就“一蹶不振”,上证指数一路下跌接近到了1500点,停止减持国有股让人感觉是要“止泻”。但市场又偏偏不领情,在6月24日当天,股市虽亢奋地以涨停报收,可惜好景不长,市场依然惯性下滑,至今已跌至1420点上下,未见转向的迹象。 停止减持国有股,并不代表国有股永远不流通,国有股成为悬在股市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人们又在为国有股“平稳”流通献计献策,各种方案可谓应有尽有,但是否有让市场利益各方都满意的“最佳方案”呢?
炫之2 基金大扩容 专家理财到底行不行 股市的低迷也让作为专家理财的基金颇为难堪。在今年基金业前所未有的大扩容中,基金的品种也呈现了新面孔。10月23日,国内首只纯债券基金--华夏债券投资基金成立,共销售基金单位51.33亿元,它打破了以往证券投资基金以股票投资为主的格局。 11月8日,国内首只开放式指数型“华安上证180指数基金”成立,募集到了30.94亿元。从基金募集到的份额来看,基金的个性化行为受到市场欢迎,但随着股市“熊相”显露,基金的“英雄本色”开始黯淡,9月份以后,基金扩容举步维艰,基金业绩“刮目相看”。到年底,几乎所有基金的净值都跌破了面值,基金已拿不出“红包”派发给投资者。 面对净值不断缩水的基金,投资者一脸困惑:买基金与买股票有何不同?专家理财到底行不行?
炫之3 国债柜台交易 流通性强了,收益率怎么低了 国债一直是老百姓钟爱的投资品种,而且人们更喜欢上银行买国债。但近年来,由于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国债利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便更为突出,加上股市的不景气,人们更愿意把余钱放在国债这个篮子里。 凭证式国债一时间“洛阳纸贵”,投资者往往一大早上银行排队,也很难如愿买到。为了改变银行销售凭证式国债流通性差的状况,财政部从6月6日在四大商业银行试点推出国债柜台交易业务,试图通过银行柜台交易记账式国债,使社会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国债市场中,同时希望国债市场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市场”。但由于首期试点选择的国债品种不怎么好,7年期、利率仅2%,低于银行5年期存款利率,明显不合投资者的“胃口”,“颠覆”了国债利率要高于存款利率的观念。虽然这种国债的流动性要大大好于凭证式国债,但发行者也许忘了中国的老百姓对于国债的收益性“情有独钟”,而流动性则是次要的这个“国情”。销售不理想也就在意料之中。205亿元的额度完成不到20%,使得国债柜台交易一露脸就遭到冷遇,这是发行者不愿看到的。时隔半年,12月6日,第二只在银行柜台交易的记账式国债发行,同为7年期,票面利率提高到2.93%,但依旧少人问津。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债柜台交易,还需好好探讨一番。
炫之4 信托“重出江湖” 闹猛一时即遭预警 7月18日,全国第一个信托产品--上海外环隧道项目资金信托计划在上海亮相,这是去年出台《信托法》和今年6月颁布《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后,首只规范发行的信托产品,虽说购买“门槛”要5万元,但由于其预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存款和国债,使得很多还没有搞明白信托是何物的老百姓蜂拥前往购买,信托投资公司一时乐得合不拢嘴,看到了信托产品的光明前景。紧接着,信托投资公司趁热打铁,猛推各类信托产品,不仅有市政建设项目,还有房地产、汽车项目,更有教育项目。 信托产品一哄而起,部分资金信托计划打起了法规“擦边球”,变相营销宣传、承诺收益率等,另外,为了绕过每份信托计划不得超过200份合同的限制,一些信托公司将信托计划分期销售,以达到募资总额最大化的目的。这些做法都有违信托原则,极可能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由此引起央行重视,央行重申信托产品不得变相做广告,每份信托计划不得突破200份合同的限制。10月中下旬以来,“信托热”开始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