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版工具书动辄上万元的定价是否为出版者带来了“暴利”?出版社能不能把价格压下来让更多的用户购买电子版工具书?……当这样一系列并不新鲜的问题再次摆到了电子版工具书的出版者和使用者面前,却直接引发了日前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工具书电子化网络化应用与发展论坛上最为“火爆”的讨论。虽然在很多图书馆代表看来,电子工具书似乎存在“暴利”,但是涉足这一领域的出版者却寥寥无几。这与国外电子工具书出版的格局大相径庭。所以,价格虽然是目前最为敏感的问题,但这一争论背后却隐藏着关于电子版工具书出版运作模式一系列问题。
价格:供需双方“交火点” 图书馆:电子工具书爱你在心口难开 出版者:高定价有苦衷 目前,电子工具书的主要购买者是图书馆。但图书馆人员往往在看完演示后,不断称赞是好东西不过付诸购买的却不多。据了解,开发最早的中文电子工具书之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在中国台湾的图书馆普及率高达60%,而在大陆,即便经过五年的开发,市场依然非常有限。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杨卫群说,该馆已购买顾9个数据库,但没有买中文电子工具书,主要原因是经费不够。她认为,目前的电子工具书价格比较贵,也给电子版工具书的市场发展造成了障碍。“价格太高,要么不用,要么用盗版。这对提高电子版工具书的各名度和使用率有很大的障碍。如果便宜些,买的人多一些,用的人多,也可以培养更大的市场。”
在会上,有图书馆代表这样算了一笔帐:《汉语大词典》(网络版)定价1.8万元,3个并发用户,那么平均一个用户是6000元。而纸质的《汉语大词典》缩印版,定价650元/套。那么,要花10倍的价格去享受网络版由此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出版者能不能把暴利压下来?”
而出版者也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为开发电子工具书,出版者往往要投入上百万到数千万元的费用,如《文渊阁四库全书》的一次性投入为5000万港币,包括将版权费用、文本数字化费用、配备相关的存储压缩播放技术、搜索引擎等费用等。技术含量高,而且要有断解决纸本工具书从未遇到的各种问题,每年还需要不断维护。电子工具书的生产也是商业行为,至少要保证出版者收回投资。但电子工具书推出后,往往面临着严峻的盗版威胁,因此,为了保证公司的正常商业动作,高定价不可避免。其次,电子工具书检索方便,可供多人同时使用,即便是只有3个并发用户,但实际使用人数并非只有3人,不能简单与一套纸本工具书比较。功能先进,定价高于传统纸本是正常的。即使如此,与国外同类产品成相比,上万元的定价还算是低的。最后,以目前主要出版者的情况来看,电子工具书不仅没有暴利,有时简直是无利可图甚至血本无归。
那么,出版者能否以较低定价获得更多用户?图书馆代表对《中国大百科全书》(1.0光盘版)50元一套表示赞赏,认为这样可以抢回被盗版占用的市场。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百科术语中心主任田野则认为,低价并未将盗版挤出市场,目前在市场上仍有十几种《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的盗版。他说,“盗版是没有成本的,再怎么便宜也没法和几元一张的盗版比。”更有反映激烈的出版者认为,经过辛苦开发的电子工具书不能用价格与盗版竞争,降价事关产品尊严问题。
到底是高定价的产品引发了使用盗版的欲望?还是盗版成风迫使出版者用高定价来保证应得的商业利益?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个问题反应到知识产权保护与文献信息有效传播的矛盾,更反映着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开发电子工具书的难度。
出版者开发动力不足 专家:技术不是问题 出版者:市场环境是关键 在图书馆代表积极反应价格问题的同时,另一个被多次提及的问题却未得到业界积极响应。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参考部副主任郭依群在回顾我国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历史时,提到中文电子资源的主要提供者是信息服务冷峻,而外版资源多是出版商直接将内容电子化,然后提供服务,如汤姆森集团等都是知名的出版商。一些研究也提出,目前电子工具书市场逐渐扩大,但产品数量不多,面比较窄,且缺乏规划性。那么,为什么一块不断扩容的市场,却难以引发国内出版者的投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