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着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
盛世修典。12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纂出版启动会议决定,将集中力量加大《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力度,力争在2015年推出新版《汉语大词典》的第一册至第五册,到2020年25册全部出齐。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主编华建敏,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工委会主任柳斌杰,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工委会副主任李卫红,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工委会副主任杨振武出席会议并讲话;《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工作委员会、学术顾问委员会、编纂委员会的专家学者,编辑出版单位百余人出席会议。 华建敏指出,大型品牌辞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启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编纂工作,更好地承载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包蕴新时代的优秀文化,是以文化精品的打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 他强调,《汉语大词典》的修订要一如既往地注重其权威性,并以权威性为核心,保证其科学性、知识性、学术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注意收录新词新语,反映新事物新概念,另一方面对那些未经时间检验、未被人民广泛接受的用语要慎重对待。在继承第一版编纂工作形成的好制度、好做法的同时,应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创新辞书修订的思路。在突出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市场规律,研究新技术环境下阅读模式、出版模式、赢利模式的变化,广泛收集大型电子语料库、知识库,建立面向互联网读者群的辞书编纂与发行平台,把封闭式、书本式的《汉语大词典》变成知识收集、生产与服务的开放式系统,让精品文化工程在信息海洋中牢牢掌握话语权。要在开本、篇幅、价格上推出不同产品以细分读者群,让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专业、不同购买力的读者都能用上国家级品牌图书,这既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利、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实事,也是在互联网时代加强辞书实用性、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时隔18年,还是在人民大会堂,我国第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特大型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再次起步。 《汉语大词典》始编于1975年,到1994年12卷出齐。共收词目37.5万条,计5000余万字,插图2200余幅;全书12卷,另有索引1卷。它被公认是一部不可替代的特大型汉语语文工具书,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权威工具书。 大型品牌工具书只有不断修订与完善才能保持生命长青。作为《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出版单位,上海辞书出版社在全国语言文字学界、辞书学界、出版界广泛征求意见,着重调查了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等单位可用于第二版编纂修订工作的大型科研项目与电子语料库,初步收集了众多专家学者有关第二版编纂修订的材料。 今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确定《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下拨首批资助经费,专项支持这项工作。并成立了新的《汉语大词典》工作委员会、学术顾问委员会、编辑委员会。著名学者周有光、裘锡圭、江蓝生等任学术顾问,其中周有光任首席学术顾问;还聘请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研究所百余名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