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孙兆妹在五角场皮鞋生意圈子里颇有名气,直到现在提起孙兆妹的名字,还是有不少当时的竞争者记忆犹新: “那个女人真的很会做生意,生意做得蛮大的!”
然而到了1996年底,五角场的皮鞋零售业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不少外地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业中来,同时房东看到其生意火爆也要求涨租金,要求他们把整个一面墙的柜台全部吃下来,否则就收回柜台。这时候,3个柜台每个月的租金达到了13400元,毛利率只剩下20%。大家都开始乱卖了,一双鞋赚5元就给,营业额反而下降到了120000元。因为卖得快,拿货的频率更高了,车钱上升到了每月至少1200元,工资支出仍为9000元不变。这个时候孙兆妹的生意已经开始亏了,不久就只能靠吃老本生活。
“我们实在是卖不过温州人,他们很多人是自产自销的,成本低,卖得也相当便宜,我们在价格上无法跟他们竞争。同时,因为当时我们卖得好,不少其他店的人也跟着我们的款式进货,这样跟是会把生意给跟死的,因此不久之后,我们不得不把店面由3家减少到了1家,只留下两个最能干的营业员,给她们每人1500元的工资,而这个时候营业员的工资实际上比我这个老板的收入还高。半年之后,老本就基本被吃光了。其实,如果当时不是店面铺得太大导致成本过高,卖皮鞋肯定还是会赚钱赚到现在的。”这时,孙兆妹的眼中透出了些许遗憾。
1997年8月,房东突如其来的决定改变了孙兆妹一生--收回店铺。这对于她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而她和丈夫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也宣布走到了尽头。一时间她甚至不知道何去何从了。
孙兆妹至今想起这件事还显得非常痛苦: “300多双皮鞋,放都没地方放,只能在晚上跑到一个夜市去摆地摊,20元进的鞋,5元、10元的就卖了,有时人家不要还硬塞给人家,毕竟有人要总比堆在外面烂掉好。我苦一点倒没什么,儿子那时候正好读初中,开销很大,没钱不行啊!皮鞋不能吃不能喝,换成钱至少还能填饱肚子。300多双鞋花了一个多月终于卖完,抹干了眼泪,我又开始了新的打拼。”
记者点评: “穷妈妈”很敢闯,这是她一个极大的优点。她在做生意上脑子很活络,这为她轻松地打开了局面。但从她首次创业的失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犯的仍然是一些老毛病。
第一,抗风险意识不够。在卖皮鞋最成功的时候仍然没有积蓄,没有为自己储备资金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变故。 同时,轻率地相信房东,没有及时签订租房合同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二,成本意识不强。做生意不是办慈善基金,不能顾及面子。俗话说“无商不奸”,并不是说一定要做个奸商,而是要懂得在生意上学会“计较”,要学会控制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记者还未曾听到过哪个营业员的工资拿得比老板高的。同时,她也没有把薪酬和绩效挂钩,营业员也必然会或多或少缺乏责任心,毕竟亏的不是自己的钱。
第三,在发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改变思路。其实在1996年,也就是“穷妈妈”生意快速滑坡的那年,她已经发现了经营中存在问题,但她没有及时对商品进行调整,或者见好就收转投其他产品,而是听之任之,这导致了“穷妈妈”首次创业的最终失败。
不过即使是“富爸爸”也有创业失败的时候,公司关门的那一刻甚至让他“联想起了葬礼上的场面,很多悲伤无从说起,公司的倒闭其实就像万事万物的终结一样”。
然而不论好坏,总有一些经验会永远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未来,决定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当然,这段经历也改变了“穷妈妈”不把钱当钱的一贯作风。
小商小贩重操旧业 1997年9月,孙兆妹用卖皮鞋剩下的钱买了一台刨冰机,自己花400多元做了个推车,推到学校门口卖起了刨冰。等天气凉下来,她又开始卖起油炸香酥鸡。一次在上海展览馆举办的展会上,她看到了珍珠奶茶。于是又买了一大堆原料开始卖起珍珠奶茶来,总之市场上可能流行什么,她就卖什么,总是走在流行的前面。她的儿子笑着跟记者说: “每次做什么,我总是第一个做试验,而且总会爱上妈妈做的东西,因为真的很好吃。”
由于卖的东西很干净,口味也很好,孙兆妹的摊位前总是排满了人,不仅学生爱吃,一些馋嘴的家长也会来排队呢!就这样,小吃摊一摆就是半年。
这是孙兆妹最为艰苦的一段时间,每天要把很重的推车从家推到一些人比较多的学校附近,周末推到杨浦公园,没有一天休息,平均每天可以赚上30多元,而一家人的开销(包括孩子上学)就靠这30多元。晚上做完生意,她会以最快的速度冲到菜市场,去买落市的剩菜,那时候卖菜的人赶着回家,菜价总是最便宜的。一天如果买上10元钱的菜就可以吃得很好了。
“真的,想想都很难受,”孙兆妹的眼里似乎有了星星点点的泪光,“我们的生活完全倚仗这点小生意,我几乎没有面子再去和以前的那些朋友来往,基本上成天关着门,别人都不知道我到哪里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