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穷妈妈”的财富悲喜录

从1986年的月收入近4000元,到2000年的月收入600元,孙兆妹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而在不停的创业和投资中,她经历过成功与失败,经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却始终没有走向财务自由之路。她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1986年,4000元是什么概念?当时城市普通职工1个月的收入是60~70元,4000元相当于5个人的年收入,可以在上海买1套15平方米的私房,可以购得2吨猪肉,可以让一家3口人非常滋润地过上三年。然而在那时,4000元却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上海女人——孙兆妹的月收入。

    见到孙兆妹是在她位于杨浦区杨树浦路上的一处私房里。眼前的孙兆妹看上去精神且干练,淡蓝色的套装朴素而不失风度,谈笑风生之中不时透出一股豪爽之气。但她却很腼腆地自称是一个“穷妈妈”:“从1986年的月收入近4000元,到2000年的月收入600元,我在不停的创业与投资中真的可谓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又经过了这几年的忙碌奋斗,我目前的工作虽然已经有点起色,但仍然没有什么积蓄。我认为自己在理财方面一定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也很希望能够尽快找到症结所在。”

“水产大户”挥金如土    上世纪80年代曾有这么一句话:“找媳妇要去菜场找,招女婿要招驾驶员。”可见当时这两个职业是多么有油水。孙兆妹从1985年开始搞起了水产小承包,而发展到1987年,她已经是杨浦区有名的“水产大户”了。

    “一开始在隆昌菜场搞小承包,后来到白林寺菜场搞水产大承包。因为我的人际关系非常好,周围的朋友都很照顾,虽然很辛苦,但一个月的收入不会少于4000元。那个时候菜场卖菜的人都很赚的,更不要说是做水产。一听到是做水产的,所有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大户'啊!”

    孙兆妹这样形容那时日子的好过: “80年代还不流行过圣诞节,而我们家的圣诞节都是到和平饭店去过的,这在一般人真的难以想象。孩子的衣服和玩具也是应有尽有。虽然别人买菜都还是要凭票的,但我在菜场做生意,吃的总不用愁,不仅自己随便吃,亲戚朋友也是一样,很多跟我特别好的姐妹家里黄鱼多得吃不完。”讲到这里,孙兆妹不由自主地笑了笑,似乎沉浸在了最辉煌时的荣耀之中。

    这样的高收入一直持续到1989年。照理说,近4年的收入累计下来至少会有15万元,在一般人看来除去日常的开销,总该留下不少积蓄,总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大宅了吧?毕竟那时有个“万元户”都是很稀罕的事。而出乎意料的是,孙兆妹竟告诉记者,她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积蓄,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在1989年花了7000元买了一套20多平方米的老式里弄房。这倒让记者百思不得其解了。

    “我是一个很爱交朋友的人,也是一个豪爽的人。做生意朋友自然多,需要打点的事也很多,上上下下都要照顾好,开销确实也很大,但实际上我自己是用不了多少钱的。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不太有数字概念,不太记得自己花过多少钱,花也就这么花了。而且当时钱来得实在是太容易了,也不会想到要积蓄,总是认为这个月钱用光了下个月可以再赚,可能真的是那种所谓的暴发户心理吧,也没把钱当钱花。要不是当时买了一套私房,现在真的可能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说到这里,孙兆妹的表情显得比较复杂。

    1990年初,孙兆妹的先生开始担任一家中瑞合资服装厂的总经理,于是让她不要再外出工作,全心做一名家庭主妇。这时家境愈发富裕起来,家里甚至有了一个专门放钱的抽屉。

    孙兆妹为人特别热情,单位、里弄的大小事情,只要叫她帮忙,她比居委会主任跑得都快。亲戚朋友邻居家里有了红白喜事,也总少不了她,而她给的“大礼”也基本上是最体面的。

    家庭主妇的生活自然是清闲的,除了照顾孩子之外,基本上不再有别的事情,于是旅游成了那时最多的活动。有朋友曾经跟她开玩笑说,这时候她已经享受过一切该享受的,就算死了也不冤了。

    记者点评:“穷妈妈”也曾经有钱过,但她却没有真正富过。实际上,1985年至1991年的这7年,本应是“穷妈妈”完成原始积累条件最好的几年,因为她有着别人没有的资金优势,如果她在这时可以做到合理安排资金的话,那么她至少应该留下20万元的积蓄。

    20世纪80年代很多老百姓选择了银行储蓄。虽然储蓄并非是投资,但在那时高利率状况下,即使她拿出一半的钱用来储蓄,也一定是受益匪浅的。诚然,当时的投资产品并不多,但在1987~1989年,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国库券、保值公债、建设债券等都有高达10%~15%的利率,这在保守型投资者看来也是非常好的投资手段了。

    富爸爸说:“富人人人都投资。就像一个时刻关注未来天气变化动向的远洋水手那样,投资者必须对将要发生的变化保持警觉,并且随时做好应对任何困难的准备。”这也就是说,投资是成为富人的必要途径,而具备抗风险意识是成为成功投资者的必要素质。但“穷妈妈”却一味选择了消费,没有任何积蓄的她也因此没有了任何抗风险的保障。她的低财商为她日后的挫折埋下了伏笔,也成为她为什么不能守富的理由。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