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译后记

    《海狼》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1876—1916)的重要作品之一,发表于一九O四年,那是在出版《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的后一年。

    杰克·伦敦的作品曾经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国赢得了许多读者,据有些国家的统计,他是作品销路最大的作家中的—个。

    杰克·伦敦幼年因为父母生活困苦,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就在加利福尼亚州到处流浪。十四岁起独立生活,曾经做过牡蛎私贩子、码头搬运工、海豹猎人等。十八岁开始走遍了美国和加拿大。这些经历告诉他,一个人要有些成就,非得精力充沛,知识丰富不可。于是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读了一学期书,又赶到克伦代克(Klondike)去淘金。他在那里虽然没掘到黄金,但是却为他后来所写的小说搜集了许多粗野的北极生活的素材。接着又到英国踏遍了伦敦偏僻的里巷;在日俄战争中,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到远东采访战事新闻;航行过加勒比海和南海;最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办了一个巨大的农场。

    因为他自幼从崎岖曲折的人生的道路上跋涉过来,使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海洋、对于北极,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他的作品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有浪涛汹涌的海洋,有冰天雪地的北极,有劳动者被剥削的生活,也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竞争和资本家的欺骗、剥削以及相互之间斗争的故事。作品中的人物有海豹猎人,有船主、水手,有作家,有金融界的巨头,有淘金的矿工,也有狗和狼。写来都各有自己的个性和气质,写各种人物——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资本家,是工人,在海洋里,在北极,在纽约,在乡村都各有自己的生活、思想、感情,而且都虎虎有生气,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同情和爱好。

    法国的著名作家安那托尔·法朗士曾经说,杰克·伦敦是马克思在美国的门徒,一个革命的社会主义者。有人以为,有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引导着杰克·伦敦的作品的主题思想,一种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另一种是尼采的超人哲学。说他是马克思的门徒,革命的社会主义者,现在在我们看来,恐怕是不很恰当的。虽然杰克·伦敦曾经写过有关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文章,在作品里也有同情劳动人民,反对资本家的经济剥削的表现。至于说他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的影响,倒是比较明显一些的。他的作品中的主人翁有许多往往具有所谓超人的意味。《海狼》这部小说里的主人翁赖生就是一个粗野、残暴的强徒,主张弱肉强食的超人,他痛斥唯心主义的虚伪,极尽嘲讽之能事,而且当场出彩把一个文弱书生作为试验品,但是却又坦率、爽直,不无可爱之处。

    杰克·伦敦在他的作品中所写的超人式的主人翁的横蛮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像海狼赖生般的人物,可以认为是二十世纪文学反对维多利亚时代感伤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因为他自己曾经做过海豹猎人,有猎捕海豹的海洋生活的感性经验,而且了解海豹猎船上各种人物的个性,生活习惯,所以他除写了一个主张弱肉强食,而且事实上也采取弱肉强食的生活方式的海狼赖生以外,还写了拼命反抗,置生死于度外而和赖生斗争的李区和约翰生,还有在这样粗暴、险恶的海豹猎船上受考验、成长起来的亨甫莱·凡·卫登等角色。这是一个人与人为争生存而斗争的血腥的故事,最后是以海狼赖生的终于死亡而完成的故事。

    杰克·伦敦所写的海狼赖生,可以说是他的作品中写得比较完美的超人式的人物。

    杰克·伦敦的其他重要作品,除上述的以外,还有《铁蹄》(Iron Heel)、《马丁·伊登》(Martin Eden)以及《毒日头》(Burning Daylight)等等。

    这个译本曾于一九五三年由新文艺出版社印行,当初因为找不到较好的原版书,不免有些缺漏。现在改版重印是根据纽约麦克鲁出版公司(McClure Publications lns.)一九一七年版的《海狼》和《热爱生命》(Love of Life)合册勘校修正的。从勘校中发现手民误植在外国出版物里也是往往在所不免的,因而我觉得能在翻译工作中多找一、二种不同的版本相互参阅,对翻译工作者说来应该是有益的。同时我觉得在译本重版时能仔细校阅一遍,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虽然不一定能够做得尽善尽美。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