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出色的影片之所以令人注目,是因为它有着一个异同寻常的文本——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影片非常忠实于原著。我深信导演斯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是在深刻领悟原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涵义并在拍摄时力图加以充分表现才使影片具备了光辉出众的品质。 影片是根据美国新锐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同名小说改编。小说《THE HOURS》出版后立刻获得了当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The PEN/Faulkner Award),翌年又获得“普立策小说奖”(The PULIZER PRIZE)。
1 目前正在美国热映《THE HOURS》(《时时刻刻》)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影片。它已入围第75届奥斯卡奖,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项提名。不管该奖最终揭晓结果如何(本文发稿前尚未揭晓),在我看来,它与另外几部入围影片(如《芝加哥》、《纽约黑帮》、《魔戒:双塔奇兵》等)相比,有着丰富得多的内涵和深具灵魂光芒的品质,并含有弦乐般耐人寻味的韵律。 这部出色的影片之所以令人注目,是因为它有着一个异同寻常的文本——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影片非常忠实于原著。我深信导演斯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是在深刻领悟原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涵义并在拍摄时力图加以充分表现才使影片具备了光辉出众的品质。 影片是根据美国新锐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同名小说改编。小说《THE HOURS》(无论电影还是小说,《THE HOURA》译名很不统一。本文为叙述方便,均称《时时刻刻》。小说:台湾希代书版集团2000年6月第一版,译名为《时时刻刻》,译者蔡悯生;大陆译林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译名《丽影萍踪》,译者刘新民。电影:译名有《岁月如歌》、《岁月挽歌》、《此时此刻》、《时时刻刻》等。)出版后立刻获得了当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The PEN/Faulkner Award),翌年又获得“普立策小说奖”(The PULIZER PRIZE)。
2 那么,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为何会受到如此的青睐?小说表面上讲述了20世纪不同时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精神生活。 1923年伦敦郊区。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乡村宅邸构思那部与维多利亚时代趣味相去甚远的小说《达洛维夫人》。清晨,她醒来后没有立即起床,神情恍惚迷离,一直缠绕她的头痛病微微有些好转。窗外有鸟叫声。她感到乏力,神思恍惚,又迷迷糊糊小睡了一会儿。在梦中她发现自己身处一座花园。花,将花作为小说开头很不错。她醒来后想道。她起身走进盥洗室,面对盥洗室内镜子中映显而出那张灰黯的脸不免有些丧气。它与心中意象正形成鲜明对比。 1949年美国洛杉矶。布朗夫人在家中阅读伍尔芙小说《达洛维夫人》。她有一个忠实的丈夫,一个敏感可爱的儿子,似乎一切都无可挑剔。但她仍感到百般无聊,深为受困于平庸家庭生活而痛苦。这一天是她丈夫生日,但她无心为晚上生日庆祝准备蛋糕,想一人躲进旅馆里像伍尔芙那样躺在床上阅读《达洛维夫人》,然后自杀。她将儿子寄托给邻居,告别的那一刻,敏感的孩子似乎预感到什么,不安地叮嘱母亲一定要来接他,并跟在母亲汽车后面追赶。 20世纪末的纽约。一位名叫克拉丽莎的女编辑正要出门买花。因她名字与伍尔芙小说《达洛维夫人》中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相同,朋友们都戏称她为“达洛维夫人”。她幼时恋人、诗人理查德刚获奖,她得为他获奖筹备晚宴。当她出门那一刻,注意到晶莹剔透阳光正在游泳池的蓝绿色水面上摇曳荡漾,不禁心有所感。时值六月早晨。 深患爱滋病的理查德没能度过这一天。他厌倦了生活,那天下午他从家中窗口飘然而下,迎接午后灿烂阳光。小说结尾,在纽约的克拉丽莎面对业已取消晚宴而留存下来的佳肴萌生了一种极度的孤寂感。深夜,已届耄耋之年、当年被儿子忧郁双眼刺痛的布朗夫人造访。原来自杀的理查德正是布朗夫人儿子。 小说以迷蒙而清澈语调、印象式碎片、瞬间的意识流动、深度意象和蒙太奇手法,描写了三位不同时代女性心灵世界。作者以精湛技巧、精致而繁复的结构,深入她们万花筒般意识中,再现她们心灵镜像,宛如月光照彻下小溪,隐约显现她们内心水下生物、鹅卵石和蔓生的水草;并以类似超现实手法将伍尔芙传记片段与美国中期和晚期两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复调式地安排在同一文本中。 意味深长的是,作者在小说《时时刻刻》的文本中还暗中指涉着《达洛维夫人》的文本。这一手法极具创造性。因为这种指涉并非文本的明确援引,也非一般意义上续作,或对以往书籍与相同材料的改写和创作(如图尼埃《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对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的反思;让·阿奴伊《安提戈涅》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重新考察);而是运用象征手法将两种文本晦涩地镶嵌在一起,犹如两面相互映照镜子在暗中增殖。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在延续了《达洛维夫人》基础上的一种对伍尔芙生命意义重新思索的再现,是对伍尔芙内在精神所作的一次富有诗意的冥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