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市场化运作手段普遍推开 市场化运作最彻底的是广告经营的市场化。2002年底,中央电视台的一场黄金时段广告拍卖会就拍得33亿元的天价,为央视赢得满钵真金白银;同样,众多的地方传媒都把广告经营市场化演绎得丰富多彩,版面、时段的广告总代理制普遍推广。今年初,一向走在改革前沿的无锡广电集团与上市公司北大方正的下属公司--上海方正延中传媒公司签约,将2003到2005年3年的广告经营权尽数转让,7个频道的广告收益达4.6亿元,比原来自己经营增收20%以上。 报刊的价格战几乎已是一些报业大市的一道风景,在北京、深圳、成都、南京等大城市,厚厚的一叠报纸由过去的一元降到现在的四、五角,甚至三角,远低于成本价。但降价的策略几乎立竿见影,那就是数量的成倍翻番,而印数的猛增又吸引了广告客户。南京的一份晚报,其广告的版面居然占整个版面的三分之二,报纸、读者和广告商实现了三赢。 市场化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化制作的迅速形成,这种变化在电视媒介尤为突出。 目前的社会制作机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媒利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制好成品节目提供给其他媒体,如新华社所属音像中心每天为地方电视台提供附带广告的新闻、专题类节目;湖南卫视、广东卫视也都把每天的财经类节目以附带广告的形式提供给城市电视台。另一种形式便是由专业电视制作公司给地方电视台提供节目,或附带广告,或购买版权,多为娱乐、体育、财经、人物类节目,如目前在许多城市电视台热播的《娱乐现场》、《今日股市》、《中国警方报道》、《热点人物》、《目击者》等栏目多达20多个,且都有较好的收视率。 随着传媒资源逐步对市场的公平开放,报刊的版面、电视的栏目吸引社会专业公司的加盟将成为趋势。这种市场化运作的优点在于题材视野宽广,成本较低,节目质量明显提高,因而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地方传媒的理想选择。
五、跨媒体经营成为趋势 在我国几十年的传媒业发展中,媒体的管理体制与媒体自身的运行规律存在着较大的抵触。在中国,从机关报刊到行业媒介,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到网络,不同的媒介由不同的主管部门分兵把口,壁垒森严。搞报纸的不能搞电视,做电视的不许碰杂志,即便是近两年纷纷组建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绝大多数也没有打破城市的界限和单一媒介的界限,相对封闭、各据一方的管理模式相比于那些全球化的传媒集团,经营领域的单一性带来了经营内容的狭窄性和经营规模的小型化。 反观国外传媒业,集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甚至电影、娱乐于一体的跨媒体经营模式已成为媒体发展的方向,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双双出击的最大优势,是信息资源和彼此原有的市场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在政策面和实践一线都已对此有了新的跨越。在政策规则上,有权威人士称,目前高层正在对中国传媒发展的规则采取放宽的政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允许多种媒体兼营和允许跨地区经营,戴着镣铐跳舞的传媒业将迎来一个宽松的发展时期。在实践的探索中,一些传媒集团也已经开始跨出了多种媒体经营的步子。如上海的文广集团,就分别涉足广播、电视、报纸、体育、文化、演出等多个产业,上市公司“上海强生”则通过资本纽带,分别介入了杂志、宽带网络、广告、文化传媒等多层面媒体。可以预言,当国外传媒巨头给我国传媒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的同时,其先进的跨媒体经营的发展战略同样会给我们展示无限的魅力;而政策规则的变化则为我国传媒业跨媒体经营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传媒业应该说还是一个朝阳产业,其产业体制、经营机制、媒体规模、市场规则等等的要素都处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之中,因而还存在着很大的变数。虽然由于它作为一个文化性、政策性、社会性非常强的产业而与其他产业有着许多区别,但它面对的市场环境是相同的,其产业内在的规律是相通的,所以,如何遵循市场规律来经营好传媒产业,将是摆在每一位传媒人、每一位经理人甚至每一位管理人、决策人的一道紧迫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