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的传媒业发生了两件被称之为“首开先河”的大事,一件涉及产权结构的变革,一件事关对外开放的加快,两件大事不谋而合,预示着中国的传媒业正在面临着深层的变局。
一、产权结构面临变革 2002年12月18日,中国传媒业和中国企业界的“两大巨头”成功地“握手”:上海的文新报业集团和江苏的上市公司春兰(集团)公司签署协议:文新报业集团及其所属的上海星期三报社向春兰(集团)公司转让上海星期三报业经营有限公司部分股权,作为文新报业集团旗舰之一的文汇报与春兰(集团)公司就今后的发行、广告、企业形象宣传和版面联动等方面开展多方位合作。两大巨头的成功“握手”,被专家称为“开创了中国传媒业与企业界深层次合作的先河”,“其意义远远超过一般概念上的投资和合作。” 其实在中国,企业与传媒或隐或现地相互渗透早已不是新闻,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现今资本进入传媒产业的风景,绝对不为过。种种迹象表明,传媒业单一的资产管理模式在未来的三、五年时间内,将逐渐地转变为资本管理模式。 有权威的数据显示,国内传媒产业的营业额已连续3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最保守的估计显示,中国传媒业拥有每年一千亿元以上的广告市场。如此诱人的“奶酪”,当然会吸引以逐利为唯一目标的资本的青睐。翻开沪深股市的背景,直接涉足传媒业的上市公司就已有东方明珠,中视股份,电广传媒,北大青鸟,诚成文化等20多家;而利用诸如投资控股、传媒买壳,借助下属公司上市等“擦边球”方式进入传媒业的更是多达40多家。可以断言,随着股市中具有传媒背景的上市公司一轮又一轮成为亮点,资本市场对传媒业的渗入会更加明显,传媒业的产权结构变革速度也会随之加快。 二、对外门户悄悄开启 同样是2002年末的12月19日,世界媒体大亨默多克执掌下的澳洲新闻集团,与湖南广电集团签约结盟,联合制作产品,互换节目,并展开其他领域的合作。据权威人士称,这是获准与中国电视传媒合作的首个外国公司,也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允许外资电视机构和中国的影视机构进行全面合作的外国公司。这预示着中国电视传媒对外开放的程度正在加快。 中国加入WTO后,尽管我国政府并未承诺如何开放传媒业领域,但海外的实力派传媒集团还是在中国广阔的传媒市场上悄然抢跑了。早在2001年初,媒体巨头AOL--时代华纳就斥资1亿美元入主香港华娱卫视,而后者早已在广东一个较小区域内进入有线电视网。2001年10月18日,广电总局批准凤凰卫视中文台进入珠三角地区有线网。同年12月19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全资拥有的STAP集团与中央电视台等3家公司达成协议,STAP集团负责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频道在美国落地进入有线电视网,而STAP集团则于2002年上半年通过有线系统向广东地区播放一个全新的24小时综艺频道。有最新的权威统计称,目前还有200多个境外电视频道正在竞争“中国落地权”;而2003年的新年伊始已有报道称,国家广电总局已经允许包括CNN在内的30多家境外电视在三星级以上宾馆和涉外住宅小区“有区域限制”的合法落地。
三、产业化进程开始加速 近两年来,一方面传媒的产业化功能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在努力把躺在巨额拨款下的传媒单位推向市场,于是,以往被人们漠视的传媒发展规律终于得到普遍的认同,传媒业要走产业化道路的选择,已经成为政府和媒体本身共同的设计方向。 在今后的几年时间里,媒体的整个运作方式会更加遵循产业的规律。以细分的市场需求为核心,进行深层次的资源重组和结构重组,从过去的经营单一产品转向经营产品线或产品群,这将成为媒体产业化的最终追求;而在内部的管理方面,从成本的收益、营销的渠道、售后的服务等等只有企业才津津乐道的“法则”,也会很快被媒体所移植。这种产业化的操作模式,将为传媒业带来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产业化观念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媒体治理结构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便是集团化的全面推开。 2001年以来的短短两年时间,从中央到省市级的媒体纷纷组建新闻集团。传统新闻媒介走向集团化,走向多媒体化已成为一种趋势。2001年4月成立的上海文广集团,便拥有3家电视台、4家报纸和16家演出机构,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同年12月6日,中国最大的新闻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宣告成立,其固定资产将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年收入也将超过百亿。与此同时,广州的南方报业集团,上海的文新报业集团等地方性报业集团也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地市级的广电系统和报纸系统也纷纷走向集团化的道路。可以预期,今后主导中国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不再是一个个单体的报纸、电台、电视台,而是新闻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