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优其屋

  顾云昌在不少场合说过,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了转制、转轨和转型。转制就是他所说的“两改”。在他看来,转制使房地产业发展进入了高速运营的轨道。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中央提出发挥四个积极性、发展住宅建设,使住宅建设进入了“一级公路”,而现在的房地产业正在驶入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上驰骋没有好车是不行的。转轨,就是说房地产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迈入了一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进入了消费者决定市场供求的时代,房地产即使是不愁嫁的皇帝的女儿也得打扮一下。转型,就是住宅产品跨入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时代。消费者现在购房,不仅是买一套房子,而且还要买健康,买环境,买文化,买服务。
    顾云昌说,个人购房成为房地产市场交易的主体后,自然会在解决住房数量需求的同时要求更高的品质。以前单位买房搞定单位领导就行了,而现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品质要求。过去是10个消费者一个声音,只要有房子住就行,现在是一个消费者有10个声音,甚至有100个声音,他们的要求很多很多。过去是公房,不仅没有正常必要的物业维护,即使是身处其中的主人,也不关心如何提高居住质量、改善居住环境的问题。二手房市场的相继开放和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必然要进一步推动住房的更新换代。现在已经有人说十年前盖的房子不好用也不好看了,这说明我们现在对于住宅产业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我们是以数量化为主,现在既要突出数量,更要突出质量。从供应方来看,以前只有少数几家国营房地产公司从事房屋建设,盖出来的房子总是供不应求,没有不断提高住宅品质的动力;而现在每个地区都有数以千计的开发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他们不断提升房屋品质。因此,居者优其屋是在解决居者有其屋后一个必然的发展阶段。
    实现居者优其屋,必须依靠住宅科技进步及住宅科技的推广和创新。据顾云昌介绍,到2000年底,科技对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31.8%,比“八五”末期提高了6.4个百分点。国外住宅技术的引进时间明显缩短,商品住宅的定位已开始瞄准国际水平,在集合式住宅设计水平、智能化配置水平等方面已经赶上或超过了一般发达国家。住宅技术方面如钢结构住宅、预应力技术、智能家居、工业化住宅,采暖保温方面如家用中央空调、电热膜,环保方面如中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智能化方面如远程抄表、楼宇自动化控制、门禁保安系统、宽带网络,厨卫方面如整体厨房、整体卫浴等很多新材料、新设备,都是在近几年走进了平常百姓家。1994年我国建筑市场上所能提供的建筑材料和部品仅几千种。如今已达到了几万种,国内产品、合资产品、国外产品在市场上随处可见。仅涂料一项,就有几百种之多。用于住宅建设的新型墙体材料,防水,保温,隔热材料,轻质隔断,节能门窗,新型高效散热器,经济型电梯,成套厨具,节水型卫生洁具,各种新型管材,建筑五金,节能灯具等住宅部品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不少已经逐步实现了标准化设计、规模化生产、系列化开发和社会化供应。建材和建筑部品短缺的状况已结束,品种和类型的多样化有力地支持了居者优其屋。而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住宅建筑向更高层面上发展。

    再过二十年,实现每人一间房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要达到每人一间房,户均建筑面积应该在100-120平方米左右,人均建筑面积应该在35-40平方米左右。 

    在住宅品质上台阶的同时,未来二十年,我国的住宅与房地产业还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顾云昌说,世界住宅标准有三个:一是每人一张床,二是每户一套房,三是每人一间房。每人一间房就是居者优其屋。从现在开始,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过二十年,实现每人一间房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什么叫每人一间房?有人说一间房指的是一间卧室,但也有人把客厅也算作一间房。顾云昌说,实际上,每人一间房是有具体指标的。目前我国户均建筑面积在70平方米左右,要达到每人一间房,户均建筑面积应该在100-120平方米左右,人均建筑面积应该在35-40平方米左右。 
    1990年到200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由18.9%提高到37.7%,是世界同期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中国城市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73亿元,超过此前40年的总和;中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6.7平方米增加到21.4平方米,是此前40年增幅的两倍。十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8.8个百分点,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提高了14.7平方米。顾云昌说,城市化对住房消费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75%,我国未来的城市化率预期到2020年达到45%,房地产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化的拉动下,二十年后实现居者优其屋的目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