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上海人生活水平会咋样

  影响“感觉”的两个因素    或许以上的数据分析会让一些读者觉得,怎么不像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前景美妙?为什么数字上体现的变化没有想象中的大?其实,这是因为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你的“感觉”。

    首先,平均收入水平并不代表个体的收入水平。因为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是建立在上海500余万户家庭的基础上的,而实际上,我相信《理财周刊》的大多数读者的收入水平都超过了上海城市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有的甚至达到5~10倍。而对于一个家庭年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的家庭,完全可以轻松地做到供一套1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养一部价值20万元的汽车、为孩子提供每年2万元的教育费用、每年花费2万元用于旅游休闲等,所以体现在具体的家庭中,他的购房能力、购车能力、日常开支、子女教育费用等都会相应地放大。所以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泠一博士预测,2007年上海30%的家庭有车,近70%的家庭自购房产,也并非不可能。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由统计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因为我们所说的人均GDP4909美元或者7500美元,是把用人民币统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运用名义汇率折算成美元的,然而同样1美元,即8.27元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能力要远大于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能力。因为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物价水平还是偏低的。所以用购买力平价(Perchasing Power Parity)的方法就是要尽量以相同的价格对同样的物品和服务重新加以评价。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就是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人均GDP的。

    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来折算,上海去年的人均GDP就可以达到23072美元,超过韩国人均GDP18000美元、接近日本人均GDP 27200美元的水准,而2007年的人均GDP 7500美元也可以折算成35400美元,基本接近美国2001年的人均GDP36300美元的水准。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周振民认为,按照4.7的购买力平价调整比率并不完全准确,但是购买力平价因素必须加以考虑,就是说,上海人持有的5000美元收入的购买能力肯定大大超过美国人同样5000美元收入的购买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上海人的收入远不能和美国人相比但却有不少人也能和美国的中产阶层一样享受有车有房的生活的道理。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