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2003年北京图书定货会开幕。这个全国最大的图书定货会向来被视为来年书市的风向标,迄今已举办了17届。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除了500多家参展的出版社劲舞外,包括四川新华书店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在内的23家发行公司也强势登场,而新华书店总店更是不惜斥巨资扮起了主办方。 而定货会开幕的前一天,即1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2003中国书业高峰论坛”的讲话无疑使这个“风向标”的指向更为具体。 据柳透露,包括外资投资报纸和期刊、分销企业管理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即将出台,该《规定》将允许多种资本投资出版发行企业,为各种资本提供平等的条件和机会。 “今年的风标更多地指向了图书流通市场,图书发行将发生重大变革。”这是会上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 出版商的新蛋糕 变革其实正在上演。“得发行者得天下,”经济科学出版社社长罗志荣这样诠释经济科学出版社将要介入发行领域的决心,“国外出版社都是由发行决定编辑,而国内却恰恰相反,由编辑决定选题的内容,然后由发行人员去卖。这是中国‘二元经济’体制下特有的产物。一旦外资进入发行渠道,整个运行模式就要被打碎。”经济科学出版社隶属于财经部,2002年图书销售额为1.7亿元左右,新书为700多种,其中教材占了半壁江山。 “今年主要是反客为主,成立发行部,开辟一条主动式的发行渠道,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书店。”罗社长的“主动式”是指与现在很多出版社被动式的网络发行渠道相对而言,即不仅仅停留在把书置于各个书店,然后等着读者来买,而是要主动结合读者的需求。譬如发行人员可以带着教材类图书去学校营销。至于开辟连锁店和特许经营的模式,“是自己独立运做还是引进资本,目前还不确定”,但罗社长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准则,即突破现有的模式固然重要,但不能凡事都铺摊。 “中信集团会借助资本进入出版、发行等领域,”依托强大的资金支持,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显得中气十足,“中信集团涉足出版领域主要从两段入手。前段将尽快树立出版强势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定位仍然是上游内容提供商;重点在后段,由集团运作出版产业的附加值,投资发行、连锁,开拓渠道。出版社不是同时兼任推广商和批发商的角色,而是依托一个集团属下的发行公司,控制市场占有渠道,达到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内部运行效益问题。” 而商务印书馆发行部副主任叶冰也表示:“我们正在想方设法开拓渠道,比如和书店携手,或者开专卖店等。”但叶冰认为,出版社做渠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渠道还没有畅通,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很大”。 外资压境下的利益诱惑 不过,反而言之,风险越大,利润也能更大。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外资、民营资本进入图书流通领域,归根结底都源于利益的驱使。 新闻出版近几年来被称为是一个暴利的行业,据一业内人士估计,其利润高达100%,毛利率能达到50%。“在编辑、出版、发行、销售这条产业链上,出版社的利润很少,大量的利润出现在销售渠道。”罗志荣透露。夏鸿则用手头上数据说话:“如一本书定价为20元。印刷费为5元,稿费1元,出版费2元,如果是出版社自己发行费用为1~2元,剩下的钱都被流通领域拿走。” 其实各种资本早就有觊觎出版业之意,并且外资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潜入中国市场。贝塔斯曼的读者俱乐部、新加坡MPH公司以控股的方式进入民营书店,国外一些大的出版集团如朗文、皮尔森等在早些时候已经通过在华设立不同形式的办事处和公司。 而如今政策的放开更令外资可以堂而皇之地瓜分出版业这块蛋糕。今年已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二年,根据中国入世协议,将开放所有的省会城市及重庆市、宁波市,并允许外资对零售企业控股;加入3年内,取消对外资从事书报刊分销服务企业在地域、数量、股权及企业设立形式方面的限制;加入5年内,超过30家分店的书报刊连锁企业不允许外资控股。 眼看国外大象就要跳舞,而国内目前整个分销市场存在诸多弊病无法满足出版社的需求。“行业不规范、企业规模比较小、品牌认知度比较差、从业人员素质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行业水平低,没有引领行业的企业。由于行政原因导致条块分割,400多亿元的零售市场,75%靠国家政策而活。”王斌说。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省份的发行集团应运而生。而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之初也有了由其4名成员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出版集团外贸总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以及国家邮政总局4家采取股份制形式共同投资成立中国发行集团的念头。新闻出版署的官员曾透露:我国已经组建了38个报业集团、7家出版集团、1家期刊集团以及5家发行集团,很快还会有几家集团获得批准。在未来3~5年内,中国将建立100多个新闻出版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