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辅教材发行

  大分版为何没带来大发展

  这几年教辅报刊分版成风,但分版之后鲜有发行量节节攀升的成功典型。大分版为何没有带来大发展?这成了业内人士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始终绕不开导致绝大多数教辅报刊分版的源头——教材版本多样化。

  理不清的教材“乱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2年开始推进,全国中小学通用一套教材的局面随之被打破。目前,全国有68家出版社参与了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共有175套各学科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发行使用。仅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为例,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等9家出版社出版的9套教材。

  客观来讲,教材版本的多样化给了各地各学校有选择地使用教材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促进各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但由于各种因素,如此多版本的教材同时出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材使用的混乱。还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为例,2007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时,某地初中3个年级竟然使用3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令老师叫苦不迭。

  教材之“乱”不仅表现在版本众多,更表现在同一学科的不同版本教材之间差异极大。虽然一个学科一般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但因其编写者的认识不同、理念差异甚至地域不同,同一学科的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差别用“天壤之别” 来形容也不为过。

  “无奈”之举——分版

  教材多版,受其影响较大的教辅报刊就要“吃苦”了。要想做到“同步有效”,其刊发的内容就要与教材相契合,发稿进度就要与教材的单元、章节相一致。

  比如说,老师教完了一个单元,他们就希望最近一期的报刊上能够刊载相关的重难点讲解、习题检测,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这些报刊可用、实用。

  因此,一个教辅报刊要想做到名副其实的“同步有效”,只能依据教材版本进行分版。否则,仍然依据一个版本的教材办报办刊,使用其他教材的读者势必会产生拒斥心理,报刊发行就会举步维艰。

  版本增多,何以就会发行量下降

  依据所辅导学科的教材版本状况进行分版后,教辅报刊的针对性、实用性更强了。但是,“被迫”分版之后,绝大多数报刊面临的却是这样的困境:报刊种类增多,人工、印刷、发行成本加大,而发行量却并未上升甚至出现下降,利润率直线下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原因有很多:“一费制”政策的执行日益严格、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逐步加大、教辅图书对报刊市场的影响、报刊同质化严重、同类报刊大打价格战等等,不一而足。但笔者认为,这其实仍与教材版本多样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教材的新老交替使原有报刊处境尴尬。尤其是目前的高中阶段,除了广东、山东、江苏等省份使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外,其他省份仍在使用老版教材。如此一来,教辅报刊到底是全力以赴辅导新教材,还是守着老教材不放就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

  其次,教材的频繁更换使读者无所适从。有些学校的同一个学科在不同年级使用不同的教材,这导致任课老师选择教辅报刊时无从着手:初三老师想订阅这个版本的,而初二老师又想订阅那个版本的;订了这个版本的,又怕下学年教材又有变化……左思右想、瞻前顾后,再加上收费环境日益严格,很多老师也就不再向学生推荐订阅了。

  再次,考试命题依据的不确定使报刊权威性大打折扣。以往全国只有一套教材,高考自不必说,即使中考由各地组织命题,也是大同小异。围绕考试做文章的教辅报刊,只要紧扣教材、围绕大纲,权威比较容易树立。而现在,一个地市的一个学科都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一方面导致命题者十分头疼,另一方面导致教辅报刊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教材“乱局”的终结点与教辅报刊的转折点

  当然,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的多样化与充分竞争是必要的。但是,“乱”总要归于“治”,多样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育部官员在2006年的一次会议中讲道:一个学科,全国十几套甚至几十套教材,这是不正常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经过几年的使用,必然要进行总结、评估,势必会淘汰一批,只有那些真正符合课改理念、优质实用的教材才会成为主流。而教材的评估、淘汰、固定阶段,应该就是教材“乱局”的终结点。

  据有关专家估计,这个终结点的小学教材应在2007年出现,初中教材应在2008至2010年出现,而高中课改由于2006年才大面积铺开,估计还要推后。这就意味着,仅就初中而言,还要面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材“乱局”过渡时期,而这期间教辅报刊的“分版”局面也势必要维持。这个终结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教辅报刊的转折点,教材的简化、固定将使教辅报刊不再疲于“分版”,而可以重新将资源投入到提高质量、促进发行上来,那时,人工、印刷、发行成本的降低也将成为可能。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