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今读》精彩选摘 | 开篇:为何以及怎样读经典



《史记今读》
黄德海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请教菩提老祖长生之术,祖师依次提出“术”“流”“静”“动”四门功夫,孙悟空都嫌不够长久,因而一一否定。这可惹恼了祖师,“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孙悟空太专注了,没理会在场者的怨愤情绪,却马上领会了老祖的意思,“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于是他半夜潜入祖师房里,获授了真正的长生妙道。得到教诲的孙悟空大喜过望,禁不住猴气发作,“坐在原寝之处,故将床铺摇响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

  拿读书来做比方,菩提老祖开始说的四门功夫,相当于流行读物,看了也有益处,但没有触及深层问题,所以孙悟空才会反复说“不学!不学!”为什么流行读物不尽可信呢?爱因斯坦《论古典文学》里写得清楚:“有的人只看看报纸,最多也不过再读一些当代作家的书,这种人,在我看来,正像一个极端近视而又不屑戴眼镜的人。他完全依从他那个时代的偏见和风尚,因为他从来看不见也听不到别的任何东西。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到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

  如果只读当代作品而不读经典,价值观形成会受限于时代的偏见和风尚,人的思想和情感容易变得单薄,经不起复杂社会情形的检验(如果孙悟空没有受过类似经典教育的秘处传道,他的生命历程会怎样呢?)。不过问题并没有解决,接下来要追究的是,经典提供了什么特殊的东西,让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还是用爱因斯坦的话来回答吧,“一个世纪里,具有清澈的思想风格和优美的鉴赏力的启蒙者,为数很少。他们遗留下来的著作,是人类一份最宝贵的财产”。

  这些宝贵的财产经过人世淘洗,穿透了时间来到我们眼前,却又带着过去时代的气息,因此远比流行读物丰富深厚,我们能从中吸收的营养也就多太多了。像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

  打开一本经典,不仅是打开了一本书,而是打开了一整个世界,这个世界还携带着自身穿行过的所有或好或不够好的时光,开阔,丰盈,浩荡,想想都觉得很激动人心不是吗?怪不得,孙悟空听到真正的教导之后,“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忍不住大喊“天光了!天光了!起耶!”


  1940年代,徐复观还是个陆军少将,他慕名去拜访熊十力,请教自己该读些什么书。熊十力让他先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自己早年已经读过。熊十力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过段时间,徐复观再去见熊十力,说《读通鉴论》又读过了,然后接二连三地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徐复观读书有得,值得老师好好赞扬鼓励一番?—他不但没有得到赞扬和鼓励,反而迎来了一场惊人的叱骂。

  “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这一番话,骂得徐复观目瞪口呆。他没有气馁,反而把这称为“起死回生的一骂”,意识到“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出每一部的意义”,并希望像他过去一样读书的人也能对此有所领会。

  无论怎么看,这都像一个关于怎样读经典的寓言。

  怎样读经典呢?一种是认为自己比作者高明,可以比作者更好地理解甚至批评作者。这是把作者当对手,换来的是双方的胜负关系,徐复观被斥责前就是这样。一种是认为作者的用心没办法弄明白,读的人只要从书里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东西就行了,用不着追究作者本人的意图。这是把作品当材料,导致的是经典和普通作品没什么两样,人类能够达到的某些高度在这里被消泯了。这两种方式,读前读后,虽然好像多出了点什么,但读的人还是原来的那个,不会取得较大的进步。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