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球体说”的“一线”“双向”“四分期”似乎并不新鲜,因为主客关系几乎为所有学说使用着,双向逆反联系也为大多数学说,尤其是辩证法和相对论所强调,至于草创、成熟、升华、式微的生态之圈,更是妇孺皆知的陈词滥调。然而,只要稍做分析,就能发现彼此间的巨大差异。在以往的学说中,主客关系仅作为认识和把握的一种工具,而在“球体说”中,则是认识和把握的直接对象。以关系为工具,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单向度的,即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或者反过来,即客体构成了主体在头脑里的反映;以关系为对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双向的、动态的、测不准的过程,即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是特定客体作用于主体的结果,同时,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又是主体的特定认识和特定把握的结果。关系本体论视角意味着两种现实同时存在,这个根本上的改变,扭转了昔日的定位或定向操作方式,瓦解了机械论的必然性、决定性概念,取消了独立于人的永远不变的客观参考系,从而建立起一个在主体性前提下对客观性进行认识和把握,在相对论与绝对论的映衬而非归属意义上展开哲思,从而随人而在、随时而变、随事而异的柔性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任何认识和把握,都是有限的、暂时的,任何基点和方位,都是相对的、非决定的,它们的客观性体现在主体所处的偶然性位置上,而偶然性位置的时空规定性,又规定着主体的局限程度。于是,作为客观存在,是偶然性时空的规定性规定着关系的局限,使其成为必然性的体现,作为主观意志,则是这种必然性体现的某种受动结果;与此同时,作为主观意志,又以某种能动力量反馈于主客关系,致使关系的规定性发生非决定性变化,作为客观存在,便是这种变化的偶然性实现。由此而构成的运动网络,使得任何本体都成为偶然性的产物,但一旦发生,又进入了必然性的确定范围,等到结束其过程时,又将重新返归偶然性。正如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在同向的行进之中浑沦无碍地演变其方位,我们只能对同一转次作出规律性描述,而不可能追索不同转次之间的整体转换关系,比如经向转次之后是否代之以纬向转次等等。唯其如是,草创、成熟、升华、式微这些规律性描述,这些主客关系的定在化表现形态,只能在对同一事物的严格规定,亦即本体的局限中,才得以成立和验证,任何扩大化了的努力,任何有悖于“一线”和“双向”的取向,都将在丧失前提条件的主观恣意性中变得毫无意义。而这,恰恰就是“球体说”最不同于以往学说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