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庐先生诞辰120周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再版了侯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纲》。在侯外庐先生的学术体系中,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思想史纲》似乎并不显眼,尤其是有五卷六册《中国思想通史》(全书260万字)的存在,似乎表面上看它的价值就更逊色许多。因此本书再版之际,实有必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做一专业解读,帮助读者了解其创作背景,思考它所围绕解决的问题,领悟它强调的重点和难以明示的内容。下文选自侯外庐先生文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侯且岸先生为此而撰写的导读(导读全文收入新版《中国思想史纳》),希望读者可以借此了解一二。
 《中国思想史纲》 侯外庐 主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思想史纲》的序言指出,该书“比较侧重哲学思想的论述,因此1963年冬曾以《中国哲学简史》的书名,出版过本书的上册。下册写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止,在‘文革’前夕也已编成并发排,但终于未能正式出版”。这段说明非常重要,它为我们提供的信息是:《中国思想史纲》在“通史”的基础上完成了贯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思想通史》空缺近现代部分的不足。它的创作内容并没有受到冲击和影响,编著者为此感到庆幸,用了“终于”二字释然于心。
从尊重原著的角度出发,这里还需要指出,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卷帙最大,凡五卷六册,260万言。平生心力所萃,皆在这部著作”[1]。所以这篇导读显然不能仅就《中国思想史纲》做提纲挈领的分析解读,而是要将《通史》和《史纲》视为一个整体,还原从《通史》到《史纲》的整个学术史演变过程,向读者展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宏大背景、学术特点,并且做出深刻的学术反思。在笔者看来,从《通史》到《史纲》的形成过程,已经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一个“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和总结。
通过回忆录《韧的追求》,我们知道,在中国,侯外庐最早系统翻译《资本论》[2]。他翻译的思想动机源于李大钊的思想启示。侯外庐认为,“与李大钊同志的接触,使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从他那里感染到对理论的浓郁兴趣”[3]。这里的“理论”是有特指的,就是“唯物史观”。笔者认为,对中国人来说,“唯物史观”是“舶来物”,它所包含的确实是“前无古人”的“研究方式”[4],因此才会在中国产生近代以来最大的“思想变动”。侯外庐翻译中苦思的感受是真切的、符合实际的。
当翻译《资本论》,初步系统了解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后,他便自觉放弃参加“打语录战”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即“公式对公式”,“教条对教条”),“一直取‘客观’立场分析各家之见的成与败,不曾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赢得了比较充分的时间来摸索自己的路”[5]。侯外庐所坚持的以唯物史观主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自成体系、享誉中外,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在《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中国思想史纲》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重视理论思维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第二,重视思想史与社会史的有机结合[6];第三,重视厘清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区分;第四,重视思想史与学术史的联系;第五,重视正宗思想与异端思想的存在,发掘“异端”思想家。
全面评价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并非易事。笔者注意到近年来同样治中国思想史的葛兆光的评价。他认为,《中国思想通史》,“几乎笼罩了半个世纪”。但“无论如何,这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线索复杂而且文献翔实的著作,要对它进行细致的分析必须极其认真”[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