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再版前言

  侯外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是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开创了侯外庐学派,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树立了光辉典范,为当代中国史学进步作出了开拓性的卓越贡献。今年正值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社再版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纲》。下文为侯外庐先生弟子、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为该书再版所撰的前言。让我们一起回顾老一辈史学家的学术风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铭记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所立下的卓越功勋。


《中国思想史纲》
侯外庐 主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今年是侯外庐先生诞辰120周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有意再版先生主编、本人和其他几位同仁参与撰写的《中国思想史纲》,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侯外庐先生(1903—1987),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省平遥县人。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二十四岁时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受到马列主义的影响。1927年在法国留学时,经成仿吾、章伯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过周恩来等创办的《赤光报》。1930年回国,先后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6年与王思华翻译了《资本论》第一卷。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主编《中苏文化》,在上海香港主编《文汇报》副刊,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宣传活动。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哲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常务委员等。编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中国思想通史》《宋明理学史》等。在史学界,侯外庐先生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几位先生并称“五老”,他们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包括“五老”在内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如侯外庐在《韧的追求》中所说的“撇开赤诚的胸怀,披着鳞鳞的伤痕,饮着不尽相等的辛酸”,一起奋斗在旧史学的莽原上,终于造就了一代崭新而又科学的历史学,他们确确实实是“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

  侯外庐先生之名如其自述,乃是因为“王国维深信君子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因而他以‘畏’自戒。我将苏东坡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一九二八年初,起名‘外庐’,以‘外’自戒。时刻警戒自己,政治上,理论上,都还在庐山之外呢”。先生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民族化,耕耘史学五十余载,著作宏富,在社会史和思想史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大量开拓性贡献。先生的学术研究,从翻译《资本论》、深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40年代初写成了《中国古典社会史论》和《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他认为这两部书是相互联系的姊妹篇,并提出“研究中国思想史,当要以中国社会史为基础”这一毕生遵循的治学方法。在完成影响颇大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和《船山学案》之后,1946年至1961年间,他从个人著书到依靠专家团队合作,撰写出洋洋260万言的巨著《中国思想通史》。这部巨著的完成和问世,既标志着“侯外庐学派”的形成,又表明先生本人在史学发展道路上获得了一次更大的跨越。《中国思想史纲》这本书乃是侯先生晚年主持完成的,可以说是《中国思想通史》的简编普及本,又依据科学的发展,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1963年首次推出上册,便获得了青年读者的欢迎。

  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侯外庐先生所强调的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思想史的学术旨向。在各位作者看来,思想史研究应以社会史研究为基础,即把思想家及其思想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分析研究,把思想家及其思想看成生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有血有肉的东西。人是社会的人,思想是社会的思想,不应作孤立的抽象的考察。据此,侯先生自称自“从事史学研究以来,一向等量齐观社会史与思想史的地位,夙志完成的中国思想通史,便包括着完整的、平行的社会史研究计划”。这体现在《中国思想通史》和《中国思想史纲》上,就是按照中国社会史的发展阶段,论述各社会阶段的思想发展,第一次系统地概括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近代启蒙学说等各社会阶段的时代思潮,揭示了各个学派之间的对立与融合不仅反映了人类自身思维的矛盾性和多样性,而且与中国特定条件下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有密切关联,从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宏阔背景下考察思想史的整体风貌。如此依据社会史分析研究思想史,便使二书得出许多既具重要价值、又富有独创性的见解,使后来学者获益良多。而《中国思想史纲》更以论述简易、脉络清晰而为初学者所喜,成为了解中国思想史的一本入门书。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