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也没什么好事发生的三十岁?|《三十不立》书摘

  的确,有些人很清楚通过哪种职业可以使自己的个性融入社会,还有些人并不清楚该如何是好。打个比方,孩提时代就对人体感兴趣,关心食物如何在体内的消化系统中循环的人,会成为医生来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那么,如果对无法解释的事情怀有兴趣,又该如何呢?比如,沉迷于用牙签搭建精美城堡的人要通过什么职业来实现自我?若是像建筑家这种马上能想到的职业还好,但是也有完全不着边际的情况。托马斯·曼在短篇小说《小丑》中就描述了孩童时代沉迷于人偶剧的主人公,在成人之后完全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故事。

  另一方面,哪怕一些人喜欢写作、想成为作家,可社会上大概并不需要大量的作家吧。

努力也没什么好事发生的一代
  也有人因社会必需的职业同自身个性之间的错位而苦恼,二十几岁的时候一边做着不可能做一辈子的工作,一边不断寻找真正展现自己个性的职业。这种情况下,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工作既不会对未来感到特别不安,体力也充沛,还可以同时兼多份工,跟旁人也能说自己现在随心所欲地工作是为了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可是,等过了10年、15年,到了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在求职季出现的分岔口走上不同道路的人们身上,便显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不同。

  入对了行,从事能够实现自我的职业的人,即使刚开始做的都是跑腿打杂的琐事,到了三十五六岁的时候,总会逐渐被委以重任,能够做些有意义的工作。勉强入职,可做着做着就体会到了自身内在价值、大为满足的人也不是没有。

  与之相对的,一心寻找自己想做的事,从事自由职业的人到了30岁左右,会发现体力精力越来越不济,工作机会减少,收入也岌岌可危。

  另外,也有人并不是在寻找自我,而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持续从事同一份工作。当然,也有拼命寻找也找不到工作的人,或是虽然有工作,工资却难以糊口的人。

  这一两年的雷曼冲击带来的经济低迷,让同代人之间的对话多少有了复苏的征兆。可在展开对话之前,总觉得还是不太清楚彼此之间应该谈些什么好。

  在景况艰难的人看来,生活上丝毫不用担心经济问题的人还是很令人羡慕的吧。而且,就算是生活美满的人,也不可能像经济景气时那样极尽奢华。他们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在求职的时候虽然内心矛盾挣扎,却还是选择了成为正式职员的道路,努力了10年、15年,才有了现在的地位。

  听说有些人一直在寻找自我,如今收入很低的时候,忍不住脱口而出“这是当事人自己的责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现实来讲,虽说到了三十几岁工作还是不稳定的人群中——正如先前所说——并非由于寻找自我才落得如此境地的人非常多,但真实状况直到2005年以后才被世人所知晓,且如今也依旧存在很多误解。

  残酷的是,做着自己想做的工作的那部分人也不能自傲,或者说他们并不为社会所赞扬。如果高声宣扬自己一直以来都做着想做的事,并凭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地位,就有可能被人诟病:“明明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你这么说是不是过于粗线条了?能不能稍微顾及一下那些人的心情?”

  最终,三十几岁这一代就算努力也没什么好事发生。因为没有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就提出希望有人施以援手的话,会被批评说是你自己不够努力。准备升学考试时的自我责任论卷土重来。

分散人生风险
  在现代特写节目中播出的无法开口求助的男子,是在求职冰河期前稍早一些的时候进入社会的,最初似乎是在经营状况较好的公司里工作的,可是指标越来越高,他的身体最终被拖垮。身体垮掉之后,他沦落到同下一代即团块二代,竞争工作机会的地步。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较于团块二代,他更难将“帮帮我”说出口。

  说真的,当然是说出来比较好。说出口的话,听的人其实不会有什么坏心眼,肯定会抱着“那我来帮帮你吧”之类的心情。只是,从现实来看,对方能做些什么呢?虽说是正式员工,朋友们过的也并非是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对方可以临时拿钱接济自己一下,可也是额度有限。能有多少人陪自己一起找工作,这个谁也不知道。

  最终,“自己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关系到“在社会上能做什么”的职业问题,人们通过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来认清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并得到他人的认可。这就是如今的“三十代”群体的个体状态。一旦确定了未来的某个目标,他们就会拼命朝着目标努力。可要是没有目标,就算有人在旁边大喊加油,他们也不清楚要为了什么、怎么去努力。这一旦同个体认同危机直接联系起来,就会成为极大的痛苦。

  一直以来,人都是individual、是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存在,而事实上,人能够根据人际关系将自己的存在做分割——这是我一直以来所提倡的概念。人会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在相互作用中,能够感知到同此人在一起时的自己是这个样子,跟别人在一起时的自己是那个样子,能够做出细致的分割。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