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没有土地可以开发的问题,我们采取第二个步骤,依据市政府关于拿到土地以后不动土不招商的可以收回的文件精神,要回早期4个公司拿走的4块地。因为,到1993年为止,这4块地静静地躺在那里,一个企业也没进来,一锹土也没挖过。收回的过程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和压力,甚至惊动了中央领导。我首先向信源公司提出了这个要求,加拿大方马上就向他们的总理告状了。1993年9月,时任加拿大总理克里斯蒂安访问中国时,在宴请议程中提出要谈谈张江信源事宜。朱镕基并不知情张江土地的事情,打电话让黄菊市长赴京一起参加宴请,直接向对方解释。黄菊市长也不明白张江有这么大的事情。临去北京前一天,也就是1993年9月26日晚上,黄菊市长打电话向我询问情况,我向他汇报了信源公司之前的合同款项和目前的状况,并提出要重新谈判。黄菊市长了解之后就飞北京赴宴。回沪后,黄菊市长告诉我重新谈判可以,价格也可以调整,具体由双方公司谈判,等于把主动权交到了我们手里。不久,我就在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奇帆的带领下赴加拿大和信源公司展开新一轮谈判,花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谈地价、谈期权、谈引进项目。我知道这是涉及两国的政治经济问题,所以处理得很谨慎。最后协商下来,地价从原本的12美元每平方米提高到23美元,拿掉了原本保留作为优先批租的0.5平方公里的选择权,现有的0.5平方公里,我们帮忙招商,以实现早日开工。1994年11月10日,张江信源公司正式挂牌,加拿大总理克里斯蒂安出席了仪式。其他三家公司,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要回了土地。
我们采取的第三个步骤是调整开发规模,将原来先期开发4平方公里的计划缩小至先期开发0.4平方公里,集中有限资源在这0.4平方公里内,尽快实现批租,展现张江形象。我们在市公用局副局长芮友仁的鼎力相助下,接上了水。他是亲自带领自来水施工队勘察现场,由于当时龙东大道已经建好,接管子来不及了,经研究,决定打井。一个月时间自来水公司为我们打好井。没有电,我们在市电力局局长钱忠伟的关心下,半年的时间,在罗山路上建起一个220千伏的高压电站。电话线则是在市邮电局局长程锡元的全力支持下,半年工夫临时搭建起一个通信站,将电话线引进了张江。有了水,有了电,可是没有公交车,交通不方便。我们设想,张江既然是高科技园区,起码要有到沪上知名高校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两条公交线。正好夏克强副市长来张江现场办公,我们向他反映了这个问题。他立刻批示市公用局副局长洪浩帮忙解决这两条线路的问题,也就是现在的大桥五线和大桥六线。1993年底,一条六车道的龙东大道建成了,而且地下管道俱全,这是张江的第一条交通干线,为园区的起飞提供了有利条件。后来,建设地铁二号线的时候,原本终点站只到龙阳路,不经过张江。我们再次求助夏克强副市长,夏克强副市长了解情况后,经市政府讨论,同意二号线造好后再延伸。三年后,二号线延伸段进入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就此拥有了一条轨交大动脉。从此,每天张江高科地铁站人头攒动,放眼望去,进进出出的都是年轻人,这是张江的未来和希望。“三通一平”和交通线的引进,为张江的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3年9月,在三维制药总经理黄彦正的介绍下,罗氏公司来张江考察。
到现场一看,除了一片农田,什么都没有,顿时犹豫起来。我们就跟他承诺,马上就把水、电、气、通信都落实好。同时,向他介绍杨浦大桥已经建成,内环线也已开工,浦东机场已列上建设日程,交通会很方便。对面汤臣高尔夫球场也马上建好。我们想用尽可能多的资源和信息来提升张江的价值。最终,外方下决心把项目放在张江,但要求半年里建厂地块实现“三通一平”。这半年,在副总毛德明的带领下,张江的员工们真的是拼命,并肩奋斗,接水、接电、通电话都在与时间赛跑,最终经受了考验,半年之内把这块地弄成功了。1994年5月,罗氏公司代表威廉凯洛再访张江,立刻同意签约。我们成功迎来了第一家外资企业,而且是世界500强的知名药物公司。罗氏公司的引进为张江日后的招商树立了标杆,开启了张江药谷的历史。
凝心聚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开发团队 我刚到张江工作的时候,由于起步落后于其他三个开发区,整个公司的员工士气不是很高。那时,我们是在陆家嘴峨山路的童涵春药厂楼上的一间阁楼里办公,不仅离张江现场远,不方便指挥和管理,而且条件拥挤,空气中弥漫着中药味,打扫卫生的工具都放在楼梯口,如果要在这种地方和外商谈判,很不利于张江形象的塑造,员工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心情也不舒畅。对此,我上任后立刻决定搬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