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装之下,我们依然是“裸猿”

  《裸猿》不再只是空洞地谈论人的动物本性,而是从动物行为学的科学角度来分析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相似性。比如我们鼓励孩子长大后要自己去闯荡,而母猴也会在小猴成长到一定年龄时强迫它更多地与猴群里的其它猴子打交道;猿类的幼仔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人类的小孩子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得到了细心呵护的话,甚至会延长至成年以后;动物在危险或争斗等紧张的气氛下会做出一些古怪的重复性动作,而我们很多人都会在紧张时做出一些下意识的奇怪行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细致的科学观察和比较分析令我们相信,人类的确没有摆脱自身的动物本性。

  然而恰恰是因为阅读《裸猿》,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自身的动物本性,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种种行为背后动物性的根源。此时我们反而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容易让理智战胜冲动,让思考战胜本能,从而找到自己的“人性”。因为知道了自己行为的动因,知道了自己欲望的出处,也就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激动”、“饱足”或是“惧怕”。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缺乏的,正是对自身行为的理性认知。比如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我们从文化的角度,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标准,却忽略了对行为的科学理解。很多家长都鼓励孩子要有外向型的性格,希望孩子都能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明星。殊不知,适当的内向才是人类动物性的本性。

  正如《裸猿》中所指出的,其他灵长类动物都只能熟知自己所属群体内的几十个个体,而人类却要在城市中面对数以万计的陌生人。实际上,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应付不了复杂的社交,通常也只能与几十个人保持熟识。

  这样看来,人人都与“社恐”对号入座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丝毫不社恐才是例外的情况,就像作者分析的:“有因职业关系需要和许多人亲自打交道的人……有因特殊心理问题而无法从朋友处求得预期报偿,因而拼命社交以求补偿的人。”了解了这些知识,家长们是不是也可以在给孩子提要求时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呢?

  《裸猿》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更加贴近大众阅读口味的科学读物的开先河者。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生命科学是近50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一门学科,很多知识都有了颠覆性的革新,《裸猿》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不免也有过时谬误之嫌。作为生命科学的研究者,我不免在阅读中去查阅一些存疑的知识点。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大可不必如此。这本书讲述的动物行为知识基本是准确的,而当讨论涉及到人类时,更多的是向读者展示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的行为,并引发读者对于这些人类行为背后动机的深入思考,进而推动读者重新审视人类的地位。

  人类自有智慧以来,就一直企图拉开自己与动物的差距。无论是西方宗教还是东方文明,都将“人”奉为高尚的存在。自人类的智慧创立了科学之后,更是不断寻找证据来确立人的特殊地位,比如语言、工具、合作能力等等。然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告诉我们,差距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动物也可以学会并掌握人类的语言,动物也可以自发地制造并使用工具,动物也可以合作完成复杂的任务。

  人类与动物唯一的本质差别在于,人类有着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目前还没有动物能够掌握的。然而吊诡的是,这种逻辑思维似乎重在传承,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无形信息,而非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我们把一百个孩子置于无人的荒野中任由他们长大,不要说逻辑思维了,恐怕他们连像样的语言都不会发展出来。即便把孩子的数量提升到一万,甚至是一百万,结果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区别。

  换言之,这就是“教化的力量”。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高尚性,要通过教化得以实现。教育不仅仅要把人类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更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自己本能的冲动,以及如何运用思考的力量去战胜本能。在我看来,这就是人类的华服,让我们得以成为披上外衣的“裸猿”。

  显然,在这样的关于人类地位的教育中,《裸猿》这套丛书的阅读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学教授】

“裸猿三部曲”



The Naked Ape
《裸猿》
[英]德斯蒙德·莫利斯 著
何道宽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The Human Zoo
《人类动物园》
[英]德斯蒙德·莫利斯 著
何道宽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Intimate Behaviour
《亲密行为》
[英]德斯蒙德·莫利斯 著
何道宽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