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装之下,我们依然是“裸猿”

  《裸猿》于1967年出版,这部惊世骇俗的人类行为学科普著作一出版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并成为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畅销书之一。

  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出生于1928年,今年已经93岁高龄。2017年,他在《裸猿》出版50周年纪念版的序言里说:

  《裸猿》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为何?首先,它被视为惊世之作,而斗胆的作品往往命长。但在我个人看来,它并无惊世之处。我只不过是用一己之见讲述人类的真实情况。

  50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裸猿三部曲”?《新科学家》这样说:

  《裸猿》从比较动物学和生物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原始先民和部落人的行为模式,涉及的主题有人类进化、性行为、育儿、探索、领地、进食、安抚以及人与动物的比较。读者从中顿悟:现代人的行为模式和远古的祖先息息相关,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是在树栖猿—地栖猿—狩猎猿的进化过程中确定的。

盛装之下,我们依然是“裸猿”

文 / 叶盛


  很多年前,当我还在哥伦比亚大学作博士后的时候,曾经在同事的实验台上看到了一本书《裸猿》。何为“裸猿”?这个书名令我十分好奇,是一本科幻小说还是一本悬疑小说,抑或是介绍某种新奇灵长类动物的科学读物?待我抛出问题,我的同事哈哈大笑,并把书递给我让我自己寻找答案。翻开这本书,我自己也笑了,因为这种“裸猿”并不新奇,不过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罢了。

  这些年我也涉足了一些图书的翻译与写作工作,经常听到有编辑说,于一本书而言,好的书名便是成功的一半。对于科普图书这类不太容易引起普通读者兴趣的书籍来说,此言诚然不虚。《裸猿》《自私的基因》《第三种黑猩猩》,这些成功的生命科学科普图书都有着独特而吸引人的书名。就像“裸”这个形容词,无论是在此书初次出版的20世纪60年代末,还是在21世纪的今天,都带有不同寻常的意味,多多少少会引得部分读者驻足。

  当然《裸猿》不仅仅有一个哗众取宠的书名而已,它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视角。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指出的,如果“从外星来访的科学家考察我们这个小小行星里的许多生命形式时”,会给人类赋予一个什么样的物种名呢?可能会用上裸猿吧。”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解剖学也好,新世纪以来的基因组学也好,我们人类都是猿类之中的一种。更严格来讲,我们属于灵长目下面的人猿总科。这个总科由两个科构成,分别是长臂猿科和人科。人科下面不仅仅只有人类,事实上还包括有猩猩亚科,而人类则属于人亚科。同样的,人亚科下面也不仅仅只有人类所在的人亚族,还包括了黑猩猩亚族。而我们则是人亚族下面的智人物种。显然,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所有我们可以称之为“某某猩猩”和“某某猿”的动物,全都与我们人类属于近亲。

  有人大概会说:这不是进化论早就讲过的吗?的确,人类是从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这在中国可以算是最为深入人心的科学知识之一。但是,恰恰是因为进化,人类是不是就比其他灵长类动物“高猿一等”了呢?


  “裸猿三部曲”这套丛书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套书包括《裸猿》《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是英国著名的动物学家,他以自己观察研究动物的视角审视了人类这种动物,并旁征博引了一系列其他科学家当时的最新研究成果,把人类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的比较,最终让读者自己发现,人类远远没有摆脱自身的动物本性,不过仍然是一种猿类罢了。再考虑到我们与其他猿类最显著的外观差异就是失去了全身大部分体表的毛发,那么“裸猿”这一称谓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很多人会认为,强调人类的动物性是对高尚人性的贬低。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承认了我们的动物性,越是突显出了人性的伟大。这种荣光并不仅仅属于人类物种的整体,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类个体。

  当你忍住了对于糖与油脂的欲望,弃美食而不顾时,你就战胜了我们追逐高热量食物的动物天性;当你谦让他人,不争一时一地之得失时,你就战胜了我们占据领地的动物天性;当你克服自己的恐惧,面对强敌仍敢见义勇为时,你就战胜了我们趋利避害的动物天性。

  人性的伟大,就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思考,扭转激素和本能对我们身体下达的指令,选择“人”的行为方式,而非动物的行为方式。

  然而,这并不容易。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过几千年的思考与争论。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当肿瘤切除手术或是意外伤害导致大脑前额叶区域与边缘系统的联系被切断时,人的本性与逻辑思考便被彻底割裂开来了。这样的病人仍可以对别人的事情高谈阔论,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但只要事一关己,他便无法再做出“理性”的判断,而只会跟着动物本性去做决定。如果说这只是极端情况,那么所谓“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便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类个体通过逻辑思考去指导自身行为的能力肯定是各不相同的,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遵循自身动物本性去行动的时候。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