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振玉:诗情词韵忆高才

  2021年5月22日,《新民晚报》刊发了祝振玉先生悼念汤高才先生的文章《诗情词韵忆高才》。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哲伦女士看过该文后,在人文学院群里发文纪念汤高才先生:“惊悉高才兄驾鹤西逝,叹息不已!鉴赏词典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普及古典诗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此后各种鉴赏词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实乃高才先生开风气之先,值得作者和读者们纪念!祝老汤一路走好!”

  现转载《诗情词韵忆高才》全文,以缅怀汤高才先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部书,出版不多久就风靡全国,初印30万册一销而空,其内容形式还引来全国各地出版社竞相效仿。这就是后来畅销近40年的《唐诗鉴赏辞典》。它的成功推出,却不得不归功于该书的责任编辑汤高才先生。

  这本辞典的编撰,发轫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因为没有现成的范本可参照,这本书的唐诗选目,是老汤从上海图书馆借来相关书籍,参考历代唐诗选本,并请教相关专家共同确定的,而遴选鉴赏文章的作者,除了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名家外,老汤也不拘一格,通过不同途径寻寻觅觅,有时还依靠作者互相推荐,硬是拉起来一个100多人的作者队伍。现在看来,都是唐诗研究方面的一时之选。诸如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沈祖棻等,可谓个个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

  当时的作者写稿,没电脑,全是爬格子,等纸质的文字稿收齐,足足有厚厚的几大摞,一百几十万字的《唐诗鉴赏辞典》,按每张稿子500字计算,差不多有3000页。老汤沉浸于这些书山稿海里,乐此不疲。进入审稿环节,他向来是只看文稿不看人,也就是凭文章的质量和适合性来决定取舍。当时还不作兴称什么“大师”“泰斗”“名家”,有的赏析文章,作者颇有名头,但因为写得草率应付,也断然退稿不用,而对于初涉学界的年轻作者,只要文章对路用力颇勤,也大量采用。自己拿捏不定的,就听取相关专家意见,一般都会得到明确的答复。老汤辛勤审稿之余,有时自己披挂上阵,署名高原,和大家一起操觚弄文,其专业性并不亚于行家里手。《唐诗鉴赏辞典》一炮走红后,老汤续编了《唐宋词鉴赏辞典》《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有了以往的成功经验,老汤的编辑思路更加活跃拓展,主要体现在选目上愈发不主故常,尽显包容创新的特色。东晋的玄言诗,甚至佛教翻译家高僧鸠摩罗什的《十喻诗》,宋代王安石的集句词,黄庭坚的俚俗词,明朝冯小青的《读〈牡丹亭〉绝句》,阮大铖《郊居杂兴》皆可入选,令读者大开眼界。

  回想起当年和老汤打交道和写稿的经历,不少学者现在还津津乐道。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啸天先生,曾是《唐诗鉴赏辞典》中年轻的主要写手,上海师大博士生导师曹旭先生,现在说起当年认识大编辑汤先生,都颇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的袁行霈先生曾是陶渊明诗歌的鉴赏文作者,几年前还请我代向老汤致意。那时编辑和作者的交流互动是全方位的。有些学者还直接被老汤请来参加文学鉴赏辞典的编审工作,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报酬,南京师大的钟振振先生,复旦大学的骆玉明先生,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陈振鹏先生,还有上海译文出版社沈维藩先生等,都曾大力襄助过老汤文学鉴赏辞典的审稿事务。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生前也是老汤的好友,常对其编辑工作提供学术上的真知灼见,老汤对之很是佩服。如此联系作者发现作者团结作者依靠作者的本事,现在看来,老汤是十分突出的。他案头当时有不少和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往还切磋书稿的信件,现在看来几乎可开个名人学者手迹墨宝的小型展览会了。

  老汤在出版社的编辑生涯,主要和文学鉴赏辞典相伴,他的成就和贡献也主要体现于斯。我因为参与文学鉴赏辞典的撰稿认识老汤,后又因其引荐转行到出版社工作,成了老汤的同事,接过了编辑出版文学鉴赏辞典的接力棒。

  光阴荏苒岁月无常,前几天忽闻老汤已由膏肓之疾而化鹤西归。不胜唏嘘感伤之余,乃从往事前尘中,采撷其职业生涯的吉光片羽,褒扬他对文学鉴赏辞典的创业之功,作为一瓣心香,遥献汤高才先生逝去的身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