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程千帆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宁召开

  10月12日,南京大学文学院举行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程千帆学术思想研讨会。程千帆先生的家人、生前好友和程门弟子近200人齐聚南京,共同回忆其嘉言懿行,追寻先生走过的学术和人生道路,探索其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

  一身二任:优秀的学者与教育家

  南京大学副校长杨忠指出,从1978年至1992年,程千帆先生在南京大学任教14年,为南京大学中文学科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程千帆先生曾说:“千帆晚年讲学南大,甚慰平生。虽略有著述,微不足道,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说,程先生是公认的优秀学者,但他在某种程度上把培养学生看得比学术研究更加重要!

  与会代表高度肯定程先生,认为他既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杨忠介绍,程千帆先生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他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学术理想和治学风格,被学界誉为“程门弟子”。莫砺锋认为,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孔子开始,优秀的学者与优秀的教师就是一身二任的。

  “学者与教师两者的结合点在文化的传承性上”,莫砺锋说,文化的生命在于精神和思想的代代相传,“程先生就如闻一多在《庄子内篇校释》中说的红烛,其自身发出的光辉是其学术成就,但他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把文化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使之生生不息”。

  “程门弟子”:特点鲜明的学术群体

  程千帆先生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学术理想和治学风格,被学界誉为“程门弟子”。与会嘉宾普遍认为,程先生深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他特别重视兄弟院校的学术传统,并向兄弟院校的老师们请教,而今的“程门弟子”继承了这一传统,绝不是一个自设籓篱的学术群体”。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平原说:“对于程先生,我只是个热心读者,站在很远的地方,观赏与赞叹。程先生生前,我只拜访过一次;但先生去世后,我却与之展开了持久且深入的‘对话’”,他认为,对于前辈学者来说,能够吸引众多后来者与之展开持久且深入的对话,那是巨大的成功。

  与会代表还提到,程千帆对前来请教的学生凡问必答,倘若是自己不清楚的问题,甚至会辗转代为请教其他老师。莫砺锋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纪念程先生,也是纪念曾与程先生为道义之交、文字之交的所有老师,是当代学人对前辈学者的一次集体性的深刻缅怀”。

  学术思想薪尽火传

  1978年,程千帆进入南京大学工作,当时已65岁的程先生仍在教学与学术研究两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郁贤皓说,程先生为人正直、而且重感情,经常鼓励、体恤后辈。学习程千帆先生首先要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其次要学习他的奋斗精神、治学方法和治学理论。

  据介绍,在南大工作期间,程千帆先生先后出版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史通笺记》、《古诗考索》、《闲堂文薮》、《被开拓的诗世界》、《两宋文学史》、《校雠广义》等二十多部著作。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考据与批评相结合”、“文艺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等重要的文史研究理论。

  杨忠指出,程千帆先生曾说,“(自己)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深厚的感情。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哪怕很软弱,但是又很坚强”。“薪尽火传,程千帆先生是我国学术界和南京大学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他的精神风范,永远激励、启发我们前进”,杨忠强调,学界应以程千帆先生为代表的南京大学老一辈杰出学者为榜样,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坚守优良的学风,为我国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莫砺锋说:“众多嘉宾和程门弟子济济一堂,隆重纪念程先生;众多正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学习的程门第三代、第四代年轻弟子来聆听前辈的教诲。这说明我们所珍视的传统不会消失,它必将永远传承下去”。纪念活动的结束意味着我们继承传统的一个新起点,因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江大河必将在华夏大地上永远奔流。

  据悉,在程千帆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南京大学文学院还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等机构合作,出版了《闲堂书简》、《程千帆沈祖芬年谱长编》、《程千帆书法选集》、《千帆身影》、《千帆诗学与中国哲学》、《想念程千帆》等一批有关程千帆先生的图书,公布了一批程先生的珍贵学术与生平资料。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