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接种了,我就安全了”?——疫苗科普进行时|《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

    最近,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不少人觉得 “疫苗不安全,不敢接种”,想“先看看别人接种的情况”,或者以为“别人接种了,我就安全了”。针对这些说法,此前在“被疫情重塑的社会——《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新书分享会”上,嘉宾们就已经进行了回应,我们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并进一步采访了嘉宾们,相关内容记录如下。



    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大家普遍的疑虑、紧张和恐慌,就像谢斌教授说的,人与人是会在情绪上相互影响的,而且这种情绪影响,它的影响因素太多。可能是某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人,可以把所有人都带动;也可能是很多人之间相互影响。所以在整个社会处于风平浪静的时候,个人的行为影响并不大,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就要重塑社会心理。而且应该更多趋向于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太过于情绪化的。

    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理性、客观地去对待疫苗的接种,不要传播不实信息、放大负面情绪,避免掉入“恐慌”的深渊。在符合接种条件、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接种疫苗,共同构筑免疫屏障,跑赢病毒。



《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
[英] 马克·霍尼斯鲍姆 著
马百亮 译
张文宏 王新宇 校
格致出版社 2021年1月版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领衔审校,作序推荐
《耶鲁极简科学史》作者威廉·拜纳姆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乔安娜·伯克
《柳叶刀》
联袂推荐

    传染病不仅规训了生活方式,也重构了社会文化。

    恐惧迫使我们谨小慎微,也驱使我们大胆探索。

    面对未知,人类要如何应对?如何警惕“科普”变传谣?又如何避免从“傲慢”的陷阱中爬出,却掉入“恐慌”的深渊?

    本书叙述了19—20世纪的流感流行史,讲述了医疗部门如何为描述流感的临床特征而努力;铁路和日益发达的交通如何加速了病毒的传播;电报的发明以及新的大众媒体传播如何放大恐惧,引发公众的轰动反应;专利医药行业是如何利用消费者的恐惧的;以及人类对疾病的恐惧是如何渗透到维多利亚文化中去的。流感几乎成了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和文化焦虑的晴雨表,对经济衰退、技术发展、城市化和社会退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应对正在发生以及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作者简介

    马克·霍尼斯鲍姆,英国伦敦大学城市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史。曾任《观察家报》首席记者,在《柳叶刀》、Medical History等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书评和论文。

    著有多部医学史作品,包括《与恩扎一起生活:被遗忘的英国故事和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被英国皇家学会提名为年度科学书籍)、《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金融时报》2019年年度图书)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