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打赢脱贫攻坚战跟踪评估研究》前言

    2020年2月5日,我国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强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要全面宣传扶贫事业历史性成就,深刻揭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向世界讲好中国减贫生动故事。本书课题组在国家社科基金十九大专项基金支持和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选择了扶贫改革试验区、第一批脱贫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在共同努力下,课题组在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研究成果,政策建议获国务院扶贫办采纳。鉴于调研中的第一手数据,研究报告对样本选择地的脱贫实践从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第一书记扶贫运行机制及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评估。

    就业脱贫是我国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手段,也是世界通行的基于能力脱贫的主要路径。从脆弱性视角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贫困标准线下,不同地区参与就业的样本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减缓,但在同一贫困线下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国未来缩小地区差距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脆弱性视角的政策研究意义表明: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相对贫困阶段,贫困防治更为重要,因而我国扶贫政策靶向目标选择需要进一步修正;尽管参与务工能够显著减缓相对贫困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但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市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为防止返贫并缩小地区间农户收入差距,我国应加大就业扶贫及就业培训力度,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以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

    为缓解融资难,我国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5万元(含)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低利率、低成本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用于贫困户的生产、就业、就学和移民搬迁等用途。实证研究发现:小额信贷对贫困户增收起着正向激励作用,但资金发放采取“户贷户用”和“户贷企用”两种方式,目前面临贷款资金回收难、可能发生大面积信用风险问题。针对扶贫项目具有零、散、小,单个项目成熟度不够,项目投后管理难度大及收回难等问题,我们提出以数据为核心改变金融服务的基础逻辑,建立区域专属数据库,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通过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和金融服务效率提升共同作用创造价值;开展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针对各类金融机构扶贫资源、客户群体的不同,采取不同分工,实现各类扶贫项目的精准对接;以村级集体组织发展为载体,考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金融支持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和“家门口”就业,进一步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加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助推农户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

    对“第一书记”的研究发现:基层干部工作经验和资源获取能力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激励效应。“第一书记”作为核心力量嵌入基层组织,成为衔接国家帮扶力量与社会帮扶力量的重要载体。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书记的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对村集体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能更快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政治社会资本和关系社会资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村集体增收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来源单位的政治属性对帮扶成效的影响并不显著;资源获取在政治社会资本或者关系社会资本对村集体收入的正向影响中起到部分或者全部的中介作用。兰考模式为我国现行乡村人才严重缺失背景下的基层组织治理机制创新做法,即“县直机关和村基层组织共建全覆盖”,不仅为巩固脱贫成果、也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和后备干部能力提升,提供了实践途径。

    我国初步建立的稳定脱贫机制效果明显,但集体增收难、乡村人才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和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我国应着力完善独立第三方评估,加强扶贫资金稽查和监管,着力增加信息透明度,确保从起点到终点的动态精准管理;另一方面,从发展视角提升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内生动力。2020年后扶贫时代,我国应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城乡居民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提供稳定保障。

    在研究报告即本书写作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发挥了团队优势,分工合作。研究报告共分10章,课题组首席专家谢玉梅教授和第一子课题负责人黄承伟研究员共同拟定了报告写作纲要,对全书进行了审定。全书章节写作分工安排:前言、后记和第1章:谢玉梅,第2章:黄承伟,第3章:孟佳豪、丁凤霞,第4章:汪雪川、徐玮,第五章:杨阳,第6章:臧丹,第7章:孟佳豪、谢玉梅;第8章:臧丹、杨阳、丁凤霞、谢玉梅,第9章:夏璐、孟佳豪、谢玉梅。

    作者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十九大专项项目“打赢脱贫攻坚战跟踪评估研究(18VSJ098)”对本研究的支持!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