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百夷还有以歌舞娱尸的风俗:“父母亡,用妇祝尸,亲邻咸馈酒肉,聚少年环尸歌舞宴乐,妇人击碓杵,自旦达宵,数日而后葬。”这种以歌舞娱尸的风俗,至今仍保存在云南景颇等民族中。还有些地区叫“跳丧”。妇女击杵歌舞,是从春舂的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杵乐》至今云南瓦族、台湾高山族均有遗存。明人杨慎编撰的《南昭野史》,成书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书中记述了唐代地方政权——南昭的历史及所统辖的各民族简况共六十条。其中提到“蒲人”(即古百濮)风俗:“婚娶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南昭野史》中将“蒲人”与“百夷”并列,可见当时他们还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相互交流、融合中,民族情况发生了变化,傣族保存并发展了《孔雀舞》。
早在唐代,与云南毗邻的骠国(今缅甸)献乐,其中就有名《桃台》(音译),汉文译名为《孔雀王》的乐舞,想必是以舞蹈模拟孔雀形态。上述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四百多年前,或者可以说,远在唐代,居住在云南边疆的兄弟民族,已经在各族文化交流中创造了《孔雀舞》的优美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的创造,与民族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生活的亚热带地区,孔雀经常出没。傣族人民酷爱这种美丽温良的鸟。当地风俗,不愿猎杀孔雀,可能与古老的图腾祟拜有关。在傣族的民间传说、艺术作品和生活用具中,常与孔雀有关。著名的《召树屯与楠木诺娜》,是诉说孔雀公主与王子的坚贞爱情。绘画、雕刻中有许多孔雀形象,生活用具中也有不少孔雀纹饰,男子头上包扎的头巾,要把巾尾成扇形展开,据说那是孔雀开屏的象征。傣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象脚鼓的一端也常常要插上几根孔雀毛。而驰名中外的《孔雀舞》更是傣族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骄傲。
【上文摘自《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