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史读物的受众很难作类型和量化预计:专业学人和一般读者都可能需要;但要想取得成功,起码有两项条件:一是题材丰富,在形成规模效应的同时足备各取所需;二是既要学术根基扎实,又求文笔通俗流畅,否则便会两头不讨好──此为近来在阅读“专题史系列丛书”时的感受。 该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第一批书目有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彭德《中国美术史》、廖奔《中国戏曲史》等十种,规模已经可观,又因著书人中有不少是学科名家的缘故,文质兼备也大体做到了。我因个人兴趣所在,尤其喜欢的则是几种边缘性征特别强、很难以简单地整合到某一门类的专题,如李致忠、周少川等合著的《中国典籍史》便是。典籍是一种兼备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特殊的社会产品,一般的史说体裁,很难在述其来龙去脉的同时,又将其物态的诸特性和前后承启关系罩住。是书取经纬交织的志书体例,先依中国文化学术的传统脉络通论典籍迭兴,尔后分述典籍的制作工艺、装帧艺术、整理编目及聚散原因等,使读者能在持续的分析与综合中,逐步获得完整的概念。又如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和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以及黄能馥《中国服饰史》,就立意独特、视角多变和文化涵量宏富而言,与之相似;有的在发凡起例上颇有创新,有的还借鉴和运用了国外学者的一些理论与方法,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东方出版中心也是出版专题史的大户,新近推出的品种中,《中国书院史》和《中国科举史》俱称佳作。前书作者邓洪波有“邓书院”之名──数十年潜心于兹,阶段性和方面性的研究成功累累,是作近50万言,可谓集大成,而行文流畅,深入浅出,写得好看;后书作者刘海峰亦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科举的权威,正可对称为“刘科举”,在对中国科举史作出全面描述分析的同时,特别侧重记述科举制度运作的实际情况及“考试思想”的发展,以及人与制度的互动依存关系和交互影响,新意多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