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传奇杂剧编年史》序言

    戏剧史观念客观公允。演出、传播是明清传奇、杂剧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特征。周贻白曾说:“盖戏剧本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转变戏剧观念,更新戏剧史撰写方式,将戏剧作为一门涉及文学剧本、舞台表演、观众接受的综合性艺术加以关注,才能真正把握住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华平同志通过大力搜集、整理明清传奇、杂剧演出方面的史料,加以综合著录,弥补了长期以来轻视戏剧演出研究的不足,表现出宏阔宽广的理论视野。同时,该书对明清传奇与杂剧的选本、改编、流变、评价、影响等情况,亦予以大力关注,藉以拓展研究范围,完善了明清传奇杂剧的研究格局。

    华平同志客观公允的戏剧史观念还表现在对传统戏剧史著中二三流作家的关注。传统的戏剧史往往按照剧作家创作成就的大小来排定作家、作品的位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戏剧史就是名家、名作的历史。那些被认定为属于二三流的作家与作品,很难在这样的历史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便偶有提及,也多属泛泛之论。如果我们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或者换一个评价角度,也许发现那些所谓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作家、作品,其实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可能并不逊色于那些名家、名作,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名家、名作无法企及的成就。这种现象在戏剧史上也是不胜枚举的。比如明代邵灿的《香囊记》,以时文为南曲,丽词藻句,对后世剧坛“骈俪”风气的形成影响很大,因而饱受批评,评价不高,在后世的戏曲史中基本上无立足之地。但这部作品却长期在剧坛上演出。明人潘之恒《鸾啸小品》、潘允端《玉华堂日记》、冯梦祯《快雪堂日记》等都记载观看本剧的演出情况,祁彪佳的《日记》记载他在崇祯五年十月、六年正月、十一年四月,分别于北京和绍兴两地,三次观看本剧的演出。《金瓶梅》小说也有《香囊记》演出的描写。一直到清末,苏州大雅昆班还时常演出《看策》出。另外,明代戏曲选本如《乐府菁华》、《玉谷新簧》、《尧天乐》、《八能奏锦》、《乐府红珊》、《珊珊集》、《月露音》、《赛征歌集》等都收录本剧的散出曲文,由此可见本剧受到历代观众的喜爱。正如华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作为“专为登场”的舞台艺术,演出效果的优劣也许更能体现戏剧成就的高低。戏剧史家常常以为这类作品只能放在案头供人阅读,不大可能奏之场上,但实际情形并非如。这也让我们反思,对戏剧作品的评价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公允,才能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形。

    在强化薄弱环节研究方面,该书也表现出了客观公允的戏剧史观念。众所周知,在戏剧史乃至文学史研究方面,学界一度出现扎堆于名家、名作,做低效率重复劳动的现象,且出于研究需要,人为截取有关历史片段,造成了研究环节的薄弱。比如,戏剧史学者往往对元代前中期、晚明、清初关注较多,而对乾隆之后传奇、杂剧余势期,特别是道光以后传奇、杂剧的发展情况重视不够。事实上,近代以来新的传播媒介如报刊的出现,新的出版、发行机制的建立,域外文学观念与文学艺术样式的影响,带来了传奇与杂剧内容、语言、体制上的种种变化。如能加强对近代戏剧的研究,就会弥补明清传奇、杂剧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就会完整地梳理出明清戏剧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从这一点上来说,华平同志对清中叶后传奇、杂剧给予了特有的关注,体现出过人的学术识见。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