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个动词。“上海”的精神是骨子里冒出来的一种力量、一种拼劲,而且这种“拼”一定是要赢的——我们不断地向未来的方向前进,我们不断地往我们向往的方向看齐,我们永远朝着梦想的目标进发,我们始终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就是“上海”两个字的意义,它是动词,代表着上海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正是因为这样,上海才有可能不断向前发展。“浦东开发开放不是哪几个人或哪一代人的功业,《浦东史诗》中记录了三个群英谱,有浦东开发的决策者、浦东建设的参与者,更有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普通人,以何等毅然决然之心化作浦东开放的动力,一块砖、一块瓦。”
这是何建明在《浦东史诗》中对“上海”做出的创造性的解读。它寄托于文字当中,成为一首非常动听、充满着感情、很有旋律的诗。
《浦东史诗》之后,何建明又接连写下《革命者》《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用三部重量级纪实文学作品,从“开天辟地”“翻天覆地”“顶天立地”三个维度,写出了70年前上海早期革命者信仰坚定、视死如归的英雄群像,写出了30年来浦东几代建设者投身改革、锐意进取的创业史诗,写出了今天上海全市人民作为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保卫者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时代赞歌。
“如果让我打个比方,浦东是中国驶向世界中心未来的船头。站在船头,你就有乘风破浪之感。船头代表着方向,需要我们做出判断。船头瞄准的地方,可能有暗礁、险滩。正如过去30年来我们凭借智慧与干劲闯过的一样,未来,这个‘船头’对上海、对中国,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确信的是,下一个三十年,波澜壮阔的浦东史诗仍将继续延伸。
(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上观新闻、文汇报、澎湃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