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上海钱氏“弱关系”与家训传承
人们也许会问,既然上海是人口导入城市,其他姓氏和钱氏一样,都是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族人关系也是由“强关系”转换成“弱关系”,为什么钱氏就可以在上海通过“弱关系”,组织成一个新的联系机制,进而申请了上海的“非遗”呢?答案大致是:一、离祖宗距离近;二、活动有特色;三、家训内容好;四、传承有办法。
首先是上海钱氏离祖籍杭州或临安很近。上海钱镠研究会是由临安钱镠研究会上海分会衍变而来,自1992年组建后,其宗旨一直是:推进对吴越国创立者钱镠及其后继者的立国思想和钱氏在历史上作用的学术研究;借助对吴越文化的探讨研究,加强对临安县文物古迹的宣传、保护和开发;联络海内外史学工作者及钱氏后裔,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上海钱氏绝大部分是吴越钱氏,因此,有一个钱镠研究会的组织,很容易凝聚宗族共识。
其次是有各种活动增强了凝聚力。上海离杭州和临安很近,每年元宵节杭州祭祖和清明节赴临安祭祖,都有一大批钱氏族人自发前往。在这些活动中,各地来沪的钱氏族人开始了解、熟悉。一些重大活动,如2007年举行大规模的钱镠晋封吴越王1100周年庆典,吸引了海内外钱氏数千人参加;2014年在嘉定举行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铜像落成暨骨灰落葬仪式,上海钱氏后人和钱三强、何泽慧后代等100多人参加了仪式。这些活动对深化钱氏宗亲联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之每年的年会以及其他各项活动,凝聚了共识,增进了感情。
再次是有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钱氏家训。这个版本的家训是1924年前清举人钱文选根据武肃王训和家教的核心价值所采辑的,共600多字,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篇。这个家训是在工业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家族强关系弱化以及社会变迁,族人“修齐治平”的基本规范。它剔除了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家法惩戒或者报应的内容,形成一个与时代契合的新家训。其中《国家篇》一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被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与钱復会谈时所引用。钱氏家训享誉海内外,成为当代钱氏后人行为规范。杭州和临安祭祖,上海年会以及重大活动,都必需诵读这个版本的钱氏家训。受“钱氏家训”影响,在全国超过20万人,在上海有2万人。
最后,钱氏族人创造了新家训的传承方法。钱氏族人在上海钱镠研究会的引领下,一起祭祖,读家训,缅怀祖德,对自己心灵是一次洗礼。钱镠研究会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报刊杂志、电视等宣传和弘扬家训,让上海钱氏后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一个“弱关系”的(同姓)熟人圈子里,形成一种道德引领和行为制约,弥补了现代社会诚信不足的问题。如姓钱的病人找姓钱的医生看,姓钱的企业家找姓钱的企业家合作。大家在一个祖先面前,其高信任度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合作目标。
四 当代上海钱氏传承家风家教的机制
来上海的聪明人多、名人多,面对新形势下的交往需求,同姓宗亲特别是有共祖的钱氏宗亲,其“弱关系”仍然是作为维系家族的重要手段。通过传承家训弘扬祖德,来实现在当代的发展。上海钱氏在申遗前做的几件大事都得到大家积极认可。1995年,再版《钱氏家乘》,目前已发行数千册,在全国钱氏宗亲中引起热烈反响;2003年,钱伟长题词“寻根认同,共振中华”,得到上海钱氏的高度认同,大家纷纷加入钱镠文化研究会,有的还带着老家宗亲或者子侄一起加入;2006年,上海钱氏与杭州钱氏一起策划拍摄《吴越钱王》;2007年,策划纪念钱镠晋封吴越王1100周年,开始推动元宵钱王祭、临安的清明钱王祭规范化和正常化。
上海钱镠研究会之所以得到宗亲的积极认可,与上海钱镠研究会加强与当代钱氏名人的联系也有密切关系。在钱学森逝世时,上海钱镠研究会组织上海宗亲前去八宝山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研究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过多次活动,得到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的大力支持。在钱伟长宗长逝世后,组织宗亲去参加其遗体告别仪式。研究会多次前往钱其琛家族的宗祠考察,在钱其琛逝世后,派出代表专程去北京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研究会还多次邀请台湾钱復及其哥哥钱煦来上海指导研究会工作,给宗亲讲解家训和家教文化。
因为来上海的名人多、光环亮,示范作用强,对上海钱氏影响很大。研究会的各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宗亲的认同,凝聚了共识,提高对家训家教的认识。此外,不论是什么重要活动,开始的第一件事就是读家训。
改革开放以后到上海的钱氏后人,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他们自身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钱氏家族文化有了解。当代在上海的文人如钱谷融、钱旭红、钱文忠、钱汉东,企业家如钱金耐、钱金波、钱成锡、钱建蓉等都从外地而来,其成才过程受到了家训和家教的深刻影响。他们的行为,是践行家训家教文化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