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软话语”讲“硬道理”,《中国战疫!》传达中国自信

    2020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这场波及全世界各国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中国面临的大考,也是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的同台竞技。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世界的战役中,中国模式具有怎样的意义?对于中国的当下和未来,这场疫情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世纪出版集团旗下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新书《中国战疫!》,是作者以此次抗疫为切入口进行中西制度比较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作者着眼历史和现实,解读中国在抗疫中的经验和成功之处,并通过国际比较阐明中国抗疫的世界意义。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时间提出“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确立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指导原则,全国上下打好了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阻击战、总体战。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中国考察之后指出,中国经验的核心是“速度、资金、想象力和政治勇气”,中国的举措为各国防疫工作“设立了新标杆”。西方国家在疫情中的表现与中国形成了反差。这场疫情是人类社会遭遇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然而,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爆发前,某些国外媒体大肆鼓吹这次疫情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时刻,坐失了疫情防控的良机;在疫情爆发后,又出现了各种应对不利的情况,人民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

    有鉴于此,在《中国战疫!》中,作者从治理观念、经济政策应对、科技力量应用、区域政治共同体、文明观念比较等角度,结合历史和现实经验,分析了疫情防控中,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不同表现,详尽阐发了中西方政治体制的结构性差异,如西方政治模式的结构性问题包括“资本力量过大”“长于空谈、短于做事”“言论自由极其有限”等,指出西方制度特别是美国民主只是一种程序民主,而中国政治制度是实质民主导向,从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治理效能上的优势。

    张维为指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文化传承,中国人民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心,中国共产党视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强大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和协调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特色,是中国战疫的制胜法宝,再加上中国高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基础设施升级,为中国战疫提供了最先进的武器。对14亿中国人来说,这场疫情大概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开放式的、体验式的中国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公开课。

    《中国战疫!》素材内容曾以演讲形式在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栏目中播出,收到了广泛好评,网络单集平均观看量达25万、点赞量超4000。本书延续了张维为一贯原创性的中国话语体系,用数据、案例说话,以互联网思维面对读者,阐述老百姓看得懂的理论,如“中西方抗疫模式的全方位对比,让中国人‘心胜’”“全球最大规模的‘宅生活’、‘宅工作’,中国人的体验完胜西方”“全世界6000万人在线‘监工’,10天建成1000个床位的火神山医院,是全世界第一家全面使用5G网络的高科技医院”……用“软话语”讲“硬道理”,传达了入脑入心的中国自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