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冲击“第一”却失败的日本,留给我们哪些经验与启示?

    傅高义写作《日本第一》时只是把经济高速增长作为一个结果呈现给读者,就过程而言他并没有做更多的追溯,而是基于社会学家的本能从家庭、社会结构的视角进行了剖析。日本在经济领域遭遇了瓶颈,但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其在社会治理、官僚体系、组织模式等领域保持的领先优势。向日本学习也并非等同于一刀切地追求GDP,但是批判傅高义的人们并不这么认为。在《日本还是第一吗》的回应中,傅高义对这二十多年(1980-2000年)日本面临的困境进行了通盘回顾,并反思了此前在《日本第一》一书中他尤其赞赏的一些的制度,例如教育制度、领导力不足等问题,但这些都不足以妨碍日本继续领跑。在傅高义看来,日本面临的挑战中最根本的还不是制度,而是少子老龄化的问题,日本能否有效地应对少子老龄化是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二十年后的今天再看日本,毫无疑问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看过日本之后再来看中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了三十多年。目前GDP大约百分之六的增速虽然有减缓,但在世界中仍然属于高速。中国的发展在利用了日本的资本技术的同时,也参照了其经济发展的经验。如今,中国的经济跃居世界第二,并且大幅甩开同第三名日本的距离(中国GDP的总量约为日本的2.5倍),大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三分之二。这一幕与1980年代的日本何曾相似?

    如今,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战硝烟不啻于三十年前美国对日本的打压。1980年代以傅高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著书立说,盛赞日本取得的非凡成就。三十多年过去,也有西方学者积极评价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平心而论,无论是对日本还是中国,西方学界出现赞誉的声音是好事情,但因此自我满足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傅高义在《日本还是第一吗》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当被成功冲昏头脑后,他们会变得傲慢,很多日本人通过阅读这本书再次确认他们做得有多好,满足外国人看待他们的好奇心。”在《日本第一》面世时,曾经担任过美国驻日大使的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埃德温·赖肖尔(Edwin O. Reischauer)曾有过一个很有趣的评论:“这本书应该在美国成为必读书,在日本则该被禁止出版。”

    如何客观正确地认识日本是摆在中国民众面前的一大课题。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地理相近、文化亲缘,但我们却鲜有学者能够像傅高义那般观察的透彻。近些年中日之间面临着复杂的政治问题,在认识日本的问题也呈现两极化的极端。其中,“热捧日本”和“唱衰日本”是其中两类代表性认知。“唱衰日本”的论调会选择性过滤掉日本的优势,而“热捧日本”的论调则对日本面临的危机视而不见。

    不可否认,经历了长期经济萧条的日本,其企业仍然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其民众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高素质,其社会仍然以高标准快节奏运转,其科教领域仍然保持着年均一位诺贝尔获奖者的高效率。当日本着手处理问题时,时机将再次到来,所有国内外的民众都再次认识到日本的长处。于此同时,少子老龄化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拉大、教育科研预算投入的减少也在威胁着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的地位。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第一与否,日本都是一面镜子,理性地认知其教训,客观地吸收其经验,或许这才是傅高义不断强调“日本第一”的初衷。

“看日本”书单

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美] 傅高义 著
谷英 张柯 丹柳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哈佛学者傅高义教授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的前一刻,发表了惊世之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他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手法,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对发展速度正在减缓的美国是一面可鉴之镜。

    《日本第一》出版后迅速成为西方学界日 本学中最畅销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定义了之后十年“向日本学习的风向”。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为部长和高级官员的必读书。

    为《日本第一》2016年在中国的新版亮相,傅高义特别撰写新序,再度肯定日本,认为日本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的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