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s New Middle Class《日本新中产阶级》[美]傅高义 著周晓虹 周海燕 吕斌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傅高义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基于这项研究,傅高义于1963年发表《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 《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的成名之作。傅高义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对工薪族生活方式的描述丰富而微妙。 该书在当时具有高度前瞻性,而此后的不断修订则保证了其现实性,堪称文化人类学的典范。有别于当时传统的民族志,《日本新中产阶级》奠定了此后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直至今日仍是诸多学者理解日本社会的试金石。Is Japan Still Number One?《日本还是第一吗?》[美]傅高义 著沙青青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日本通”“中国通”哈佛教授傅高义,继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第一》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关注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日本第一”的合理内核,回应日本经济和社会“哪里出了问题”,并结合美日中关系提出解决的思路。 在这本八九万字的书里,傅高义回应了《日本第一》1979年出版成名后,来自美国、日本及东亚社会和学界的反响,包括致敬和质疑,在日本经历从经济腾飞到“失去的二十年”明显变化的背景下,重申他提出“日本第一”的合理内核,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日本需要第三次改革浪潮及美日中三国必须学会共事的重要性。在行将退休之际,他对自己的研究心得加以总结,传递给学界的同行。这些构成了本书的必读价值。低欲望社会:「大志なき時代」の新?国富論《低欲望社会》[日]大前研一 著姜建强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低欲望社会》是著名日本管理学家、“策略先生”大前研一针对日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将其他发展成熟的国家尚未遇到的社会问题,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 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钱政策亦无力振兴经济…… 面对“低欲望社会”的问题,大前研一也指出,并不是要指责年轻人欲望低落,因为这种无欲无求的倾向,在时代脉络之下,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必须思考的是,身处于“低欲望社会”,国民与企业应该如何因应。 《低欲望社会》所作的观察和策应,对读者了解日本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很有帮助,也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大前研一基于以上观察和“身处21世纪,成就事业的关键是培养和拥有多少顶尖人才”的认识与危机感,对家长和年轻人,提出了“要有胸怀全球的憧憬教育”的理念,这一点对国内读者同样有很好的启示。The Emergency of a New Social Class《下流社会》[日]三浦展 著陆秋实 戴铮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所说的“下流阶层”并不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下层弱势人群,而是基本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而“上流”这个词指“中流阶层中的上层”。 “下流社会”这个术语一经在日本出现,立即引爆讨论。曾经令日本骄傲的“一亿中流阶层”,越来越多跌入下流。遇到这样的社会趋向性挑战,是主动抗争还是被动接受? 三浦展对于日本这一阶层变化的把握与思索,不仅仅对日本有种重要意义,也启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与日本曾经的高速发展阶段有相似特点的经济体,有哪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如何把应对的措施做到前面。無緣社會《无缘社会》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著高培明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 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采访到后来这些无缘死者身份都渐渐明朗时我们才发现,他们曾经几乎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