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数十亿人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历史的这个环节,文学家应该如何书写?出版人该如何表达?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交出了一份答卷——《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
《第一时间》从上海第一号病人切入,以有生气的故事和接地气的语言,全景展现上海医疗、公安、社区防控、志愿者服务等各条战线的抗疫故事,生动描写了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上海实践,突出了“大疫是一场大考”这一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大课题,热情讴歌了一批共产党人和基层干部群众“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新时代“硬核力量”。
从3月9日起《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的部分章节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文艺报》等重要媒体发表,学习强国、上海发布等主流平台转载,阅读量达到10万+,英文、法文等外文版的翻译出版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何建明《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作为“先行军”全景展现了上海各条战线奋力抗疫的整体过程。创作过程中,作者亲自走访了街道、医院、社区、机场等,深入一线以第一手资料真实记录了疫情期间的上海状态。
何建明说,你不是生活的旁观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介入生活,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判断客观现实,以什么样的情感去书写生活,这是每个作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在他看来,既然是战“疫”,就必须用军事学目光去关注和审视“战略”与“战术”。也就是说,书写要有“格局”,要有“战争”和“战役”的全局思维和“硝烟味道”。
传统的“好人好事”和“黄继光”“董存瑞”式的英雄,自然少不了。但当人人参与战争时,战场的“格局”与发展趋势,才是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关键点,也应是文学艺术的核心关注点。“方位”对了,作品才有气度、气势和气魄。写作的着眼点是基层和人民群众,想把“格局”和战争的发展过程写好,就要处理好“面”与“点”的关系。
《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 何建明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何建明着重记述了疫情防控期间上海的许多人和事,全书结合一线采访和重要资料,多角度、全方位记录上海在保护这个国际大都市和2400多万人民生命、支援武汉等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