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优势:硅谷与128号公路的文化和竞争》前言

    正是为了培育和打造区域创新的“引擎”和龙头,中国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布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的上海、京津冀的北京以及珠三角地区都被国家寄予厚望,正朝着全球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迈进,但在此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既需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速提升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掌控能力,也需要深化实施开放式创新、充分借鉴和吸收硅谷等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在此背景下,《区域优势》中译本得以再版,可谓正当其时。无论是硅谷还是128号公路地区,它们在技术进步、创新网络演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做法或经验,都对我国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具有启示意义。

    本书通过对硅谷和128号公路地区发展历史的系统梳理,比较分析了硅谷和128号公路地区在产业社区、创新网络以及创新文化基因等方面的异同,深刻揭示了硅谷经久不衰的“创新密码”,那就是根植本地的产业创新网络以及蕴藏在产业创新网络中的独特创新基因。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苹果等创新“引擎”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通过与大量风险投资、各种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孕育了硅谷独有的产业社群和创新网络。

    硅谷的“成功之道”虽有其独特之处而不可复制,但对我国正在建设的全球科创中心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书对硅谷成长为全球科创中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全球科创中心的一些共性特点:大学、企业、政府等关键创新主体是全球科创中心形成的核心驱动力,风险投资、专业性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创新要素是全球科创中心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则为全球科创中心不断孕育新企业、新技术和新经济提供了雄厚的土壤。

    从硅谷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过程,必须通盘考虑、久久为功;既要充分发挥创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门、专业技术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也要注重风险资本的可得性、基础设施的通畅性和创新资源的丰裕度;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通过培育根植本地的创新网络,引领和支撑全球科创中心发展。

    一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本土创新“引擎”企业。只有成长出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引擎”企业,一座城市或地区才真正称得上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因为这里培育出了惠普、英特尔、苹果、谷歌、思科、甲骨文、推特、脸书、特斯拉等一大批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企业。因此,中国的科创中心建设,必须着力培育基于本土的科技创新“引擎”企业。正如本书中 “硅谷之父”特曼教授所说的:“一个强大、独立的产业必须开发出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对于依赖于引进智力和二手思想的工业体系来说, 永远摆脱不了向霸主称臣的附庸地位,而且注定了其在竞争中永久的劣势地位”。当然,“引擎”企业的形成是以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的,像惠普、苹果、谷歌等众多全球性企业最初都是从两三人的车库企业发展起来的。我们需要给小微企业足够的生长空间,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平等的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让大量中小企业通过自然生长、残酷竞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最终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

    二要着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现代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对城市和区域科技发展具有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创新培育和人才集聚四大功能,被称为科创中心形成之“锚”。硅谷地区集中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加州州立大学圣荷塞分校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是知识创新的源头,推动硅谷发展的许多新技术最初都是诞生于这些大学。大学为硅谷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一流的人才。例如,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博士、硕士毕业生,有90%以上都在离学校50千米以内的地区就业。这些大学还将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教师和学子吸引到这里,使硅谷成为全球优秀人才集聚的高地。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集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达31名和18名之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斯坦福大学师生已累计创办近万家企业,每年产生的收益高达3万亿美元,共创造了500多万个工作岗位。斯坦福大学校友创办的企业一直是硅谷科技产业发展的旗帜。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斯坦福就不会有硅谷。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