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这个世界创新之都,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2003—2004年,我受美国政府资助,作为富布莱特研究学者,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研究题目是硅谷区域创新网络。其间,我经常驱车在伯克利、圣何塞、旧金山、帕洛阿尔托、山景城等城市穿梭,走遍了硅谷的山山水水,访问了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甲骨文等众多科技企业,也数次到斯坦福大学访问学习。回国后,我几乎每隔两年都要回硅谷一次,曾先后走访了雅虎、谷歌、脸书、特斯拉等这些新崛起的公司。2015年,我还专门到波士顿考察,走访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斯大学等高校,并沿着128号公路考察,希望找到波士顿与硅谷这两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共同“密码”。
《区域优势:硅谷与128号公路的文化和竞争》(以下简称《区域优势》)一书英文版最早出版于1994年,26年即将过去,硅谷依然处于世界创新之巅。本书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安纳李·萨克森尼安是最早研究硅谷的学者之一,早在1979年她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硕士研究生时,就曾自信地预测,硅谷的繁荣即将停止,理由是那里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自然极限,住房和劳动力成本太昂贵,道路太拥挤,尽管公司总部和研究工作可能会保留下来,但大部分的创新企业将在20世纪80年代转移到其他地方。事实证明,她的预测错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硅谷迎来了历史上最大一波创业浪潮,像硅图、太阳、康诺、赛普拉斯等一大批科技公司都是在这个时期崛起的。5年后,《商业周刊》也曾在封面故事中宣布,由于来自日本的竞争,硅谷将同底特律和匹兹堡等东部城市一样陷入衰退。事实证明,《商业周刊》也错了。到80年代后期,硅谷再次繁荣起来。尽管半导体行业失去了成千上万个工作机会,但像个人电脑、工作站、磁盘驱动器、软件、生物技术和医疗电子等新领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计算机产业取代半导体产业,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在整个80年代,硅谷的经济不仅急剧多样化,而且在地域上不断扩展,技术活动的空间范围从圣克拉拉县扩展到周边的圣克鲁斯、圣马特奥和阿拉梅达各县。到90年代,这种繁荣景象依然持续,地域范围继续扩大,从多媒体、互联网的应用到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组合等全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网景、思科、雅虎、谷歌等企业的崛起,将人类带进互联网时代。2000年以后,推特、脸书等科技企业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不仅推动了硅谷的持续创新发展,也将人类带进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今,特斯拉这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锋,正在推动硅谷向“绿色之谷”转型,可望带来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从人们的一般常识,到经典的经济理论,都普遍认为硅谷的发展已经达到极限,但硅谷为什么还会继续兴旺繁荣呢?这就是《区域优势》想要回答的问题。(或许,正是因为安纳李·萨克森尼安当初预测错了,促使她深入研究硅谷和128号公路,才诞生了本书。)本书的答案是:硅谷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作者认为,硅谷是一个网络系统—一个去中心化的产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产由专业公司组成的网络组织来实现。这些公司彼此之间既激烈竞争,又以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相互合作,同时还与当地机构(如大学)进行广泛合作。她还认为,在这个网络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关系”。这里丰富的社会、技术和生产关系促进了该地区创业、实验和集体学习。这种基于相互关系的网络系统,就是硅谷的竞争优势,是促使硅谷持续繁荣的基因。正是这种基于本地包容性文化的基因,使这里的公司能够超越它的竞争对手,即位于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的竞争对手。相比之下,128号公路是一个由少量大公司主导的集中化的系统,它们抑制了本地其他企业的发展。
中国和美国都是当今世界的科技大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美国是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是科技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美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处于全面领先地位,中国科技飞速发展,是新兴的科技大国,目前正致力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虽然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与美国的差距正迅速缩小,但中国科技实力仍落后于美国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201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中美科技竞争中,中国存在两大明显短板,一是缺乏世界一流大学,二是缺乏像硅谷这样的区域创新龙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