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责编孙本初
2月中旬接到书稿时,上海刚复工一周。从网络上纷杂的信息和情绪中抽离出来,看一本抗疫的法律书稿,有一种“炽热与冷静”交织的感受。甚至从最初的几篇文章中,似乎能看出作者写作时的激烈情感,不知是我的情感投射,还是确实如此。
当时,社里采取值班模式,即每个办公室保证有一人在社,其他人在家办公。因此,在书稿的审稿阶段,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家里的小书房,一个人看稿、查资料。感触比较深的是出门之后,周一来社里办选题、书号的申报流程,才知总编办为了这本书,负责报选题、发稿、报书号等流程的各位同事都临时调班来社里上班了,审读室的商老师也在办公室看稿。后来到三校样和付型阶段,出版科、发行科的同事为保障这本书的顺利出版,也都加班或调班来社里。
寄校样回排版厂的那次,我看完校样已经晚上6点,赶紧下单顺丰,这样第二天早上就能送到,不耽误排版工作。系统显示下单成功,但7点时,小哥联系我说他已经在公司装车,当天来不及收件了,要等第二天早上来收,而且小哥说人手不够,他从早上6点开始工作,已经工作超过12小时。我马上问他公司地址,自己把校样包好送过去,真实地体会到了疫情期间各行各业都不容易。
书稿正式出版的时候,全国大部分地方已经复工复产,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法律帮助。虽然在三审三校、作者修改之后,书稿已褪去最初的激烈情感,但是帮助企业和个人依法解决困难,正是法律人的情怀体现。
二 助理编辑姚骄桐
作为入社还不足一年的助理编辑,在“居家办公”期间接到《新冠肺炎疫情法律问题与依法应对》的书稿,我既感到压力,又感到有责任做好编辑工作。回顾本书的出版过程,我有以下两点感想:
1.分工明确,合力审稿
得益于初期工作规划的细致与全面,这本书从组稿到付型统共只花了20天。审稿恰逢疫情最严重的的时段,社里弹性上班,这对各个工作环节的配合度要求极高。所幸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及工作计划:初审时采取电子审稿的方式,电子办公线上交流;审校时连轴转动,同时进行:往往是编辑与校对之间打配合,这一部分的稿子刚刚审读完毕,立刻转手到校对人员手中。所有人团结合力,效率极高。
2.热点争议,敢于直言
审稿过程中发现了书稿涉及了当时的热点争议话题,包括“同情用药”“瑞德西韦抢注”和李文亮医生的“训诫书”。这其实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了,网友们对此褒贬不一,甚至有很多极端发言。国浩律师事务所的撰稿人并没有含糊其辞,从法律角度分析了事件的合理性与隐含其中的问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立场。越是疫情严重的时期,越是要依法防控,保持理性,冷静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