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 周国平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2018-08-01
ISBN:9787208153363B.1353
版次:01版01次
导语
从严复到功利主义 严复引进了英国哲学,试图让国人接受为法治社会奠基的自由主义,但我们接受的是浅薄的功利主义 从王国维到教条主义 王国维引进了德国哲学,试图让国人接受为人生寻求和建立信仰的形而上学,但让我们习惯了极端的教条主义 从哲学角度思考现实和解决方法 通过两个失败案例,指出信仰和法制建设、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的重要性 学术界少见之见解 对中国人究竟缺少什么、需要补充什么才有助于中国的真正强大都提供了非常中肯的分析意见,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并不多见 写作风格平易近人 与一般学术书籍不同,此书语言平实流畅,毫无同类著作的艰涩之感,方便大众读者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继上世纪八十年代撰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后,历时三十年后的再一次切入学术领域,对中国近代思想界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严复和王国维,进行了深入详尽的案例剖析,从中清理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历程和其中的得失,对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一面镜子。作者提出:严复是中国最早看世界的第一人,引入以进化论为代表的英国哲学对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警醒影响,对救亡图强的中国人影响极大,但是同时,中国人过于实用济世的文化使得在吸收的过程中强调了社会变革的功用而忽略了其对个体自由精神倡扬背后的法治底色,严复本人也有意无意误导了这一倾向,使得这一吸收有浅薄和功利主义倾向。而同时代的王国维则看到纯粹精神性的德国哲学中所蕴含的终极价值,将此视作一个民族崛起和长久发展所必备的养料,但终究一直得不到同道者的呼应和理解,最终寥寥而跌入故纸堆。这两个案例从不同的路向上揭示了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如何超越过于急功近利的运作,从而指出信仰和法制建设、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的重要性,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教训和经验。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但其最大量的作品还是以哲理性思辩性为主,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几百万字。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迷者的悟》等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近日出版有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