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曾对我说:由于出版物的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他几乎从不阅读10年之内出版的书,他更喜欢读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唯如此,才能令人生“投入最少、收获最多”。
从这个角度上讲,周国平所著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出版已近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大概足以算得上“经典”了。
这本书也是周的成名作,1987年我刚入大学时,正逢琼瑶、汪国真、周国平大热的时代,周被称为“哲学界的琼瑶”,文笔优美、细腻的,自然深得大学生推崇!我当年亦是此书的拥趸之一。
在尼采眼中,哲学是纯粹的个人体验,这种“个人化哲学”,也契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政治环境,所以,尼采在《快乐的哲学》和《查拉图斯泰拉如是说》中,针对基督宗教所发出的“上帝死了”(Gott ist todt)这句话,在当时的中国,也容易被解读为对极权主义的解构。海德格尔说:“尼采用虚无主义命名他最先认清的、业已支配前几个世纪并决定今后一个世纪的历史运动……基督教的上帝丧失了它对存在者和对人的规定性的权力……虚无主义是这样一个历史运动,通过它,超感性事物(上帝)的统治崩溃和废除了,使得存在者本身也丧失了其价值和意义。”(海德格尔《尼采》)
但尼采与虚无主义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主张“生存空虚说”的叔本华非常不同,他更张扬人的创造力,从而显得“霸气十足”——他认为人的“自我创造”的途径就是“评价”,甚至,应该重估一切价值:宗教,道德,哲学,科学,文化,艺术……尼采认为,那些看似既成的意义,都不能为人生提供真实的意义,从来就没有一个完全合乎理性的本体世界,一切所谓的理性,实际上都有着某种非理性的起源——包括人的无意识。
换言之,在尼采眼里,只有人,才赋予了这个世界真正的意义,而不是相反!
周国平在书中,认真地探究了尼采的这种“重新评价”宣扬背后的源动力。在尼采著作中此起彼伏的“悲剧、酒神、诗歌”式的描述,只不过是在不断督促人们,放弃一切自以为是的概念,体味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哪怕是痛苦。
我一直认为:以“虚无主义”这个名词来概括尼采,未免显得有些片面和武断了,“虚无”可能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并不意味着从此走向“虚空”,它也可能是思想的彻底反转,利用一种“虚无”,从而找到另一种“实在”?
尼采说:“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所以,尼采并不在乎被人误解(事实上,希特勒也确实有意利用这种误解,放大了尼采文字中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叙述、来企图成就自己的“事业”),但真正接近尼采哲学,你会发现,这位内心充满矛盾的哲学家,所有阐述一直存有一种内在的逻辑:人的生命本能不能被抑制,人的精神追求可以被超越。唯有同时拥有健康的本能和高贵的灵魂,才配称得上是优秀的人。尼采之所以厌恶工业化时代的“文明”,大约也是因为,这类所谓的“现代文明“已令人胶着于物质或理性,生命力出现萎缩,本能和精神双重退化,人变得衰弱而平庸……
周国平的这本书虽出版了多次,但似乎一直以小32开版本示人,段落清晰,文字唯美,对这一点我很喜欢,它令阅读不再成为艰深晦涩的“啃大部头”的过程,特别是对尼采这样严厉的“破坏性”作者,稍显亲近的装帧设计,会让读者减少很多心理负担,唯不惧,才能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