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的辩护》译者后记:与文艺传统的对话

    《霍夫曼的辩护》的叙述风格承继了作者代表作《失忆的年代》中的风格,即自始至终由一个人物絮絮叨叨连续不停对另一个始终沉默的在场人物说话,全篇都是一种语言的流动。因此我称之为语言流的风格。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对话,或者也是一种讨论,但只是一厢情愿的对话,一面之词的讨论,其实更接近戏剧里的独白,其真正的交流对象是舞台下的观众,或小说角度来说的读者。因此作者也声称他的小说中始终存在的另一个人物其实是读者。由于这种戏剧特色,细心的读者也可以发现其小说结构完全符合古希腊戏剧和欧洲古典戏剧中的所谓“三一律”,即一个动作(比如本书中的口述笔录)、一个地点(本书主人公临死前的卧室)和不超过一天的时间。

    和《失忆的年代》略有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主角霍夫曼是个作家,也是音乐家和漫画家,他在说话中也发表了很多他对文学和艺术创作方法和作用的看法,谈到了作家和艺术家与常人不同的“责任”。他的讨论因此还具有美学甚至文学艺术史的意义,所以作者认为在霍夫曼作品里可以追溯魔幻现实主义的最初源泉。写实的手段可以和奇幻的想象结合,精确性和幻想性同构。因此这部小说又足可称为“后设小说”(metafiction),即讨论小说的小说。其叙述方式,更接近思辨的方式。理解这种特点,对读者理解这部小说是很重要的。一如《失忆的年代》,这不是普通意义的叙事小说,不提供精心构思的情节,不塑造一般的小说人物。我也愿意把它称为思辨小说。

    作者在前言中说,有些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可以持续至今,而霍夫曼就是这样的作者,仍有可能和今天二十一世纪的读者对话。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能力。但我也想补充说,这种对话,需要今天的读者也具有一定文学修养,了解文学和艺术传统,必须有思辨的愿望和能力,否则这样的对话是无法进行的。

    换言之,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尤其是对译者来说,阅读或者翻译这部作品,自然也成了和这个两百年前的作者的对话,是和文学传统的对话。必须了解文学传统。如果不了解小说中提到的作家、音乐家或艺术家,如伏尔泰、卢梭、歌德、司各特、克莱斯特、舒伯特、费希特、诺瓦利斯等等文化人物,读者就不知所云。因此,对于作者提到的这些人物,我都尽量做了注释。

    也可以再次说明,这是一部“阳春白雪”式的作品,我不指望它会有众多的读者,但希望它在中国也能得到一些知音。

    再次感谢作者埃斯普马克先生和陈安娜在翻译中对我提供的帮助。

                                                                  万之
                                                             2016年5月21日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