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翻译家与伟大的学者是完全对等的

    11月28日,2015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在上海爱马仕之家颁出。周小珊翻译的《6点27分的朗读者》获文学类最佳图书,许明龙翻译的《请中国作证》获得了社科类最佳图书,王名南所译的《当代艺术之争》则摘得新人奖最佳图书。

    该翻译奖为纪念曾翻译过巴尔扎克、伏尔泰和罗曼·罗兰的伟大翻译家傅雷而得名,设立于2009年,由法国大使馆资助,每年颁发,以奖励中国大陆译自法语的最优秀文学类和社科类作品,2013年开始设立“新人奖”。除鲁迅文学奖下设的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之外,傅雷翻译出版奖是目前中国仅有的一项此类奖项。

    本年度傅雷翻译奖颁出的第二天,腾讯文化记者围绕该奖项的机制,翻译家和经典翻译等话题采访了翻译奖组委会主席董强。

    董先生1988年赴法留学并旅居法国12年。曾师从世界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期间用法语创作文学作品,并同时翻译了一些中国和法国的文学作品。2001年,他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兼教授。此前,董强先生曾获得由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荣誉勋章”和由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法语国家联盟金奖”。

    瓦尔斯总理将法国总统亲笔签字的授勋证书交给董强
    以下为访谈内容。

    不希望中国的翻译出现断层

    腾讯文化:第一届的时候,你们选择的是经典方面的作品,从第二届开始就有点偏向法国现当代的一些作品。是不是这七年来中心移向法国现当代作品是一个大的趋势?

    董强:总体来说,傅雷奖的得主相对还是平衡的,经典和当代,甚至年龄上都是平衡的。关注现当代,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因为相对来说这是一个空白。因为经典的东西,你总是能找到一些现有的作品,很多人家里都有一两本这样译著,但是现代有很多好的作者等等,咱们都从来没听说过,所以在这个时候涌现出一些好的作家,很可能就是将来的诺贝尔奖,那我们鼓励这方面的翻译。

    腾讯文化:傅雷奖现在很多入围的作品呈现译者年轻化的趋势,比如今年入围的作品有八部是出自70后,80后的译者。2013年时你们又设立了“新人奖”。年轻译者的翻译和老一辈比你觉得会有什么特点?

    董强:这个事是要一分为二看。第一,为什么年轻译者越来越多,是因为老译者翻译不动了,老译者经常会做一些大部头的东西,会耗去他很多很多力气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有时候想推一些新人、新的书,他就会更容易找得到一些年轻的译者。

    第二点,老翻译家确实要比年轻人严谨。而且他肯花时间,他不着急,有时候出版社的人面对一个老翻译家,他也不敢太去催那个老翻译家,有这种心理。但如果是个年轻人,他会给你一定压力,你赶紧把书弄出来,我要争取这个争取那个。所以就造成他这个情况。最后的结果就是,第一年轻人参与的多了,第二他相对来说可能还比较幼稚,稍微嫩一点。第三在他们当中确实还是有优秀的一些人出来,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而新人奖的设立完全是为了鼓励年轻一代,鼓励越来越多人去从事翻译。因为我们是真的亲眼目睹了,眼睁睁看着翻译事业变得越来越弱,翻译家地位越来越低的过程。我们真的希望这个领域不要出现断层,任何职业只要有年轻人参与就有希望。而且这个东西,中国本来就在这方面几乎就没有断层过,除了大的文革使得所有领域都一样以外。

    我们中国是一个翻译大国。在中国很多人对翻译是有特殊感情的,而且翻译因为有傅雷这样的人,它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很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希望看到出现断层。

    腾讯文化:你当时为什么提议设傅雷翻译奖?

    董强:当时法国使馆的文化处有一笔钱,叫傅雷翻译基金。主要是为了资助在中国出版的法国书,大概有一百万人民币左右,每年大概可以赞助一百本(法国)书在中国出版,中一本书补贴一万,这个钱一般来说就落到出版社的腰包,不会体现到译者身上。

    我跟当时的文化专员聊天,如果我们把这个钱集中聚集起来,设立一个奖,去奖励质量最好的(书的机制)。当时法国文化专员接受这个想法,然后成立了一个中法混合的评委会,推举我当评委会主席。评完以后,我请来了当年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勒克莱齐奥。他当时正好在韩国做讲座,穿着一双凉鞋就来了。由于请到了他,所以我们请到了铁凝,一下子就打出去影响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