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再不治理就无法逆转了

    原按:

    这是我最近(合作)写的唯一的书评。而我们评论的这本书甚至都不是社会科学类的著作,而是一本我认为非常重要的纪实报道的作品,《汤姆斯河》。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用“严峻”来形容可能都不够,而是可能到了“再不治理可能就在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都无法逆转”的地步。

    因此,特别感谢《汤姆斯河》的中文版译者,(从未谋面的)王雯老师能够在我国的翻译费普遍低得“让译者没有尊严”的情况下,本着对中国环保事业的深切关怀翻译了这本“厚重”的书。也高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王巧贞编辑给我这个机会和王雯老师合作写这么一个书评。

    如果说《汤姆斯河》的中文版有任何显著的不足的话,那就是应该有一个关于化合物和化学结构的索引(index)。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受过一点生物化学的人都有些费劲,特别是没法把化合物的中文译法和化学结构以及化合物的英文对上号,让人读起来颇为费劲。而化合物和化学结构的索引显然也对我们关注我们每天面对的化合物有所帮助。

    《汤姆斯河》:从美国到第三世界


    一个默默无闻的贫瘠小镇,因为一家大型化工厂的到来而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化工厂入驻小镇的最初几年,居民们享受着化工厂为他们带来的就业和收入,持续升值的房产,不断改善的公共设施,以及安逸的生活。与此同时,掩蔽在密林深处的化工厂也在享受着民众对它的信任和政府对它的保护,并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肆无忌惮地向周围排放污染。而一向缺乏存在感的镇政府也在享受着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稳定与繁荣,对于密林深处那些肮脏小秘密,它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挖掘……在这样的集体狂欢延续了二三十年之后,居民逐渐发现身边的癌症病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儿童:他们一出生就患上了致命的癌症。

    这样的故事似乎更像是每天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上演的故事。不,你猜错了,这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而且是环境运动如火如荼的美国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正是2014年普利策非虚构小说奖获奖作品Toms River(《汤姆斯河》)一书的故事,作者是美国著名环境记者,现任教于纽约大学阿瑟·卡特新闻学院的丹·费金(Dan Fagin)。

    故事

    1949年,一个隶属于汽巴-嘉基公司(CIBA-Geigy)的大型化工厂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迁到了邻近的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此前毫不起眼的小镇,即,今天的汤姆斯河镇的镇上。汽巴-嘉基公司吸取了它在辛辛那提市的教训,将工厂建在了密林深处,但却离汤姆斯河不远的地方。这样一来,它就可以直接向密林和汤姆斯河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但是,好景不长。1957年,汤姆斯河镇上的供水系统第一次检出了化学污染物。但在其后的近二十年中,为镇上居民供水的水务公司始终没有将这一消息公之于众。而汽巴化工厂对此的应对措施是十年后修建了一条排污管道,将一部分原本直接排入汤姆斯河的污水改道直接排入大海。

    1979年,迈克尔·吉利克出生,三个月后他躺在了切除肿瘤的手术台上,但手术无法取出已经牵连到肾脏和心血管的肿瘤。其后的三十余年中吉利克一家都在与病魔和可能的污染源进行斗争。而此前,汤姆斯河镇上的居民,包括汽巴-嘉基公司化工厂的许多员工,早已在默默承受工厂对环境的污染所带来的恶果,从无法入口的地下水到难以忍受的空气,到闻不到看不见的其它污染结果。

    1984年,汽巴-嘉基的排污管道在镇中心的部分发生破裂,从而让汤姆斯河镇和汽巴-嘉基的化工厂进入了美国全国性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视野。同年,“绿色和平”开始介入汤姆斯河镇的环保问题,试图堵塞汽巴-嘉基公司通向海底的管道排污口,并催生了此后汤姆斯河镇轰轰烈烈的环境运动。但直到1991年,汽巴-嘉基才关闭了它通向海底的排污管道。

    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关于汤姆斯河镇儿童癌症集群的调查正式启动。这项历经六年耗资巨大的研究,最后却只能确认部分癌症有集群现象,而可以与污染物分布联系起来的仅一种。同期,患儿家庭针对汽巴-嘉基之间的诉讼以和解告终,赔偿金额至今未被公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家庭的获赔数额并不相等。

    1996年,汽巴-嘉基公司无视它之前给汤姆斯河员工在当地建立新的制药车间的承诺,完全关停了本已严重萎缩的染料树脂生产,汽巴-嘉基从此全面撤出汤姆斯河镇。除了三十余个清理地下污染的岗位之外,汽巴-嘉基辞退了其他所有的员工,包括许多为工厂工作了多年的老员工。至此,汽巴-嘉基化学公司在汤姆斯河镇上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但是,汽巴-嘉基化学公司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和其它的跨国化工企业一样,汽巴-嘉基在关闭了它在发达国家的高污染工厂的同时,早已将这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了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